Sunday, April 29, 2001

教會與革新 (陳德修牧師)

最近讀到一則很有意義的文章(“A House of Change”, 作者Alan Nelson, Rev.雙月刊, 2001年3-4月號),說到教會是改變生命、家庭、甚至社會的群體,但很奇怪地,在教會內推行改革,卻不是容易的事,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數點:
1. 在歷史上,教會是優良傳統的「監護人」:教會不單保持屬靈的傳統,題醒信徒(甚至非信徒)屬靈生活的重要;也保持價值觀和道德的傳統,防止社會急速腐敗。但因此而容易犯上守舊的毛病。
2. 教會是愛心的群體:社會上一般的機構,如果領袖要推行改革,往往可以大刀闊斧,淘汰落後者,視心靈創傷為次要。但教會卻不能(也不應)這樣,當改革使部份肢體傷痛時,情況便會十分複雜。教會改革的果效有時難以量度:信主洗禮的人數可以量度,但靈性長進,心靈平安的程度則不易量度;如果改革是關乎質而不關乎量,推行時便較難從果效方面產生說服力。
4. 有領導改革恩賜的牧者不多:根據一項調查,認為自己有領袖恩賜的牧者只有百分之五,很多牧者長於牧養,不長於改革;改革帶來的壓力、工作量、和要面對的反對,使很多牧者卻步不前。
在這種種的因素下,難怪不少教會選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如果我們轉移眼光,不先看難處,又會發覺教會其實是推行改革的最佳群體:
1. 聖靈是教會動力的來源:聖靈是活潑的,是創新的,當教會跟從聖靈的帶領,又尋求祂的力量時,必能得到祂的幫助,勝過上述各項的困難。
2. 教會有崇高的目標:這是主自己所訂的目標,要使萬民作祂的門徒(太28:19),將小種子培育成大樹,影響世界(太13:32)。有這目標和它所連帶的應許,我們大可放膽面對社會和文化的浪潮,持守不變的原則,改革做事的方式,使教會更有效地完成她的使命。
3. 教會是一家人:雖然某些改革會帶來張力,甚至引起不愉快或者傷痛,但始終血濃於水,家人對家庭的委身,最後將能超越改革所掀起的波浪。
4. 教會是信心的群體:改革需要信心,一般團體把它們的信心建立在強有力的領袖上和有利的環境因素上,但教會的信心是建立在上帝的恩典和能力上,所以就更有盼望。
在下主日的週刊文章,周君善牧師將會向大家介紹第三堂崇拜的一些改革,但願這些改革蒙主使用,幫助教會更加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