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31, 2003

面對失敗 (林潔雲傳道)

沒有人喜歡失敗,但每個人都會有失敗。如靈性失敗、人際關係的失敗、工作的失敗…等等;而每個人的失敗程度也有不同,有的輕微,有的嚴重。面對失敗的反應,也因人而異,一般是震驚、害怕、否認、推卸責任、抽離、忿怒、抑鬱、羞愧。信徒如何面對這人生必有的經歷,在失敗中仍能站起來,經歷神給予的第二次機會?
鄺炳釗博士從「從聖經看如何處理失敗、羞愧、罪咎」一書中,藉掃羅和約拿(撒上13:8-13;拿1:1-16,4:1-11)的經歷給予我們適切的提醒。

1.承認失敗─你作了糊塗事,沒有遵守耶和華你上帝吩咐你的命令。(撒上13:13)面對失敗,人常會推卸責任,如掃羅面對撒母耳的指斥,掃羅不承認,且企圖掩飾。又如約拿(1:5)對神的命令視若無睹,在船艙沉睡。實際上承認失敗,可減輕自責,避免一錯再錯。

2.避免沮喪─為失敗而難過是難免的,但不要失去信心,沉溺在沮喪和抑鬱中,如掃羅因失敗的困擾而有失常表現;約拿的求死,多次不合理的發怒氣,不要為已過去的失敗鋸「木屑」。

3.以愛代恨─在失敗中易陷入恨人,恨自己,甚至恨神的境況,要緊記神仍愛我們到底,是守約施慈愛的神,雖然失敗後變得不完整,但神仍不因失敗而拒絕我們。主說:他既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約13:1)耶和華向以色列顯現說:我以永遠的愛愛你。(耶31:3)

4.真心倚靠─因失敗而處事更小心、謹慎;認識失敗如病菌,要及早控制,否則不能自拔,藉失敗經歷在神前更謙卑,全心倚靠神,請祂幫忙。

5.吸取教訓─掃羅的失敗,乃不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進而一錯再錯,不聽神命令,反倒企圖掩飾;不知反省。勇敢承認,可減少受損部份。設法補救,認識錯在那裏;如果錯了,不要一錯再錯,在神前立志改善,免重蹈覆轍。

6.採取行動─按神吩咐行事,採取應有行動,努力做應該做的事來面對失敗。

7. 與人分享─從失敗中再站起來,經歷神的幫助,努力加恩典,這也有助我們去幫助在失敗中的人。「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林後1:4)

今日,無論在社交埸合、學校、工作埸地、家庭都充塞了罪惡。罪惡甚至滲入新聞媒體、網頁、電子郵件和教會中,個人除了要儆醒、認罪、悔改、保持與神與人的關係,作為信仰群體的教會,在彼此相交中,看到我們都是有軟弱的時刻,面對神不敢說自己亳無指摘,面對人,也有虧久的地方,但經歷到神不嫌棄我們,白白的饒恕我們,是神先給我們機會,除了感恩,也要讓罪人饒恕罪人,並將神給予的機會傳開去,讓他人分享神恩惠滋味。

Sunday, August 24, 2003

真實的生命 (蘇耀烺傳道)

在教會中我們有時候很羨慕一些弟兄姊妹,他們的生命在高壓之下卻有出人意外的平靜安穩,甚至很自然的顯出那種真實來自基督的愛與信心。為什麼他們的生命與我們不同? 我們怎樣才能有那種基督真實的生命呢?
Willow Creek Community 柳樹溪社區教會牧師 John Ortberg 約翰. 奧伯格寫了一本書來回答這個問題,書名叫「你最最想要有的生命! Life You’ve Always Wanted!」。他用運動家作比喻,運動家的成功不是偶而嘗試的結果,而是有智慧的訓練。真實的基督生命也不是偶然嘗試的結果,而是平時一步步的屬靈訓練與操練出來的。我們一般談到屬靈操練,就想到很多負面的印象,也有很多挫折的經歷。但對屬靈操練的誤解,卻是常常造成許多生命無法成長的一個主因。

奧伯格牧師提醒我們: 一、屬靈操練不是屬靈的溫度計,我們愛神與愛人的能力才是我們屬靈的溫度計。否則我們很容易變成耶穌最最不喜歡的人,虛偽的法利賽人以屬靈操練來榮耀自己。二、屬靈操練不一定是枯燥無趣的,喜樂也是屬靈操練之一,當我們發現喜樂的屬靈操練是生命的慶賀時,我們就不住的獻上感恩與讚美。三、屬靈操練不是討神喜悅的途徑,更不是得著神恩典的修行,屬靈操練應該是神的恩典從我們生命中湧流出來的現象,是一個感恩的順服。

奧伯格牧師提出五項明智的屬靈操練原則: 一、明智的屬靈操練尊重聖靈的自由主權: 我們存著感恩的心操練,也求神賜給我們分辨聖靈作工的時機與方式,用心靈與真實來敬拜操練,避免以外表的儀式取代真實的聖靈。二、明智的屬靈操練尊重我們每個人獨特的氣質與恩賜: 神按著祂的形象造我們,而神的榮美要藉著每一個基督徒的特有的氣質與恩賜來彰顯,我們需要常常學習從神的角度來欣賞不同的屬靈操練方式。三、明智的屬靈操練包含我們生命的高峰與低谷: 生命的起伏都是屬靈操練成長的過程,不要將生命的低谷當作遠離神的理由,也不要將生命的高峰當作輕視神的機會。四、明智的屬靈操練尊重操練本身的起伏節奏: 我們不應假設操練一定漸入佳境,有時神帶領我們進入曠野的操練,要重新調整我們所有的生命節奏與操練。五、明智的屬靈操練從一個清楚的決定開始: 真實的生命來自一個真心跟隨基督的決定,不是可有可無的決定,我們相信神讓我們看見那些有真實生命的兄姊,不是一個偶然的計劃,乃是祂邀請我們一起來經歷祂奇妙的大能,並且藉聖靈要在我們心中運行!

Sunday, August 17, 2003

关于同性戀经文的争议 (周君善牧師)

一) 所多瑪的故事(創19:1-11)
聖經學者解釋為何神要消滅所多瑪城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的罪惡甚重(創1:20),其中包括同性戀的罪。這段經文就是這城的居民要羅得交出兩個新的訪客,以致可以「任我們所為」(19:5)。這個字(yada)在舊約中出現了943次,一般翻譯為「認識」,只有10次是直接與肉體有關。所以,一些支持同性戀的聖經學者(Bailey)就覺得這個在這裏不應該解釋為同性戀行為,他們的罪只是違反了接待客旅之法律,強行進入羅得的家而已。
可是,雖然 yada 這個字只有10次是指性交,但有6次是在創世記中出現。而且羅得寧願以自己兩個女兒交換,很明顯這是指向肉體的親近,而不只是強行進入羅得的家這麼簡單。聖經中明明指出這是一件的「惡事」(19:7),若我們認真對待新約的文獻,猶大書(v.7)也明明指出所多瑪的人是犯了「逆性的情慾」的罪。這是神能夠容許及容忍的嗎?

二) 利未記中的律法(利18:22;20:13)
利未記是記載猶太人需要遵守的律法,當中也有關於同性戀的律法。「不可與男人苟合,像與女人一樣,這本是可憎惡的。」(利18:22)這是神所憎惡的,而且犯這樣誡命的人會有嚴重的後果:「人若與男人苟合,像與女人一樣,他們二人行了可憎的事,總要把他們治死,罪要歸到他們身上。」(利20:13)所以,若有人說聖經沒有明明指出同性戀的罪,那麼,又應怎樣去解釋這兩段經文呢?
當然,支持同性戀的人仍然有他們的爭論,最普通的是質疑這些舊約中對猶太人的規條,我們今天的信徒仍要遵守嗎?如果要,其他的律法如獻祭、禁吃生肉等又要遵守嗎?通常在學習應用聖經方面,我們會找出經文的道德及神學原則加以應用。所以,關於婚姻及性方面這些道德上的原則,信徒當然仍要遵守,否則,我們可以把所有的舊約聖經,甚至新約聖經都完全的摒棄。

三) 保羅的斥責(羅1:26-27;林前6:9-10;提前1:9-10)
新約也有多處的經文提及同性戀的罪,最常被使用的是羅1:26-27「因此,神任憑他們放縱可羞恥的情慾。他們的女人把順性的用處變為逆性的用處;男人也是如此,棄了女人順性的用處,慾火攻心,彼此貪戀,男和男行可羞恥的事,就在自己身上受這妄為當得的報應。」
經文是很明顯提到當時的人放縱情慾,他們把「順性的用處變為逆性的用處」,這就是同性戀的行為。若果這還不夠清楚,聖經提出他們的行為是「彼此貪戀,男和男行可羞恥的事。」這些人更大的罪不單是明知故犯,「他們雖知道神判定行這樣事的人是當死的,然而他們不但自己去行,還喜歡別人去行。」(1:32)
反對的人的爭辯有三:1) 保羅只批評那些由異性戀轉為同性戀的人,所以,那些由始至終是同性戀的人不包括在內;2) 保羅指斥那些不知羞恥的放蕩行為,而不是真誠及委身的同性伴侶;3) 認為羅馬書的指控只針對當時異教徒的行為。今天,支持同性戀合符聖經的人可能會有更多的理由及解釋,你的看法又如何呢?
最後兩段經文(哥林多前書 6:9-10及提摩太前書 1:9-10)都同樣指出「親男色的」是淫亂的罪,行這樣事的人都不能承受神的國。

當然,這篇短文的用意不是要指控同性戀者,而是從聖經中看神對同性戀行為的教導。同性戀行為是一項罪,但不是最大的罪,更不是唯一的罪。聖經沒有教導我們消極地去歧視及嘲諷同性戀者,相反,我們應加以接納,及為他們禱告。其實更正面去看同性戀的行為應從創世記中神設立婚姻這一夫一妻的制度中去了解兩性的需要和滿足。願聖靈幫助我們。

Sunday, August 10, 2003

臨風草与向日葵 (陳德修牧師)

初信主不久,得到屬靈長輩的鼓勵,閱讀王明道先生的作品,其中印象最深,就是他的「處世莫作臨風草,愛主須同向日葵」。臨風草亳立場,風從那裏吹,它便往那裏倒;向日葵性向太陽,迎著陽光方向,展露笑容。王先生自己活出了這句格言的精神;1930年代他在北京牧會,於高等學府林立的環境,一些基督徒知識份子開始走自由派神學路線,王先生大聲疾呼,鐵漢銀筆,為文反對,力加爭辯,得罪了一些人,也被一些人認為心胸狹窄,守舊迂腐,但他在自傳中寫道:「按我的肉體,我不願樹立一個仇敵,不願意一個人辱罵我、譭謗我;我願意人人都尊敬我…但神不容許我顧惜我自己的面子和名譽…我因此便大膽無畏地替祂傳述了祂要我傳的信息。」及後,日本佔領北京,要拉攏教會加入其宣傳體系,王先生冒死不從。到共產黨入主中國,向基督教進行統戰工作,王先生也堅決保持獨立,以致入獄多年。

歷史雖然又過了70年,但王先生昔日面對的處境,也相似地在我們時代發生,開放份子仍覺得教會越隨眾越好;社會趨勢接納的,教會最好接納,不要持守立埸,違世獨立。換句話說,教會宜接受社會指導,在其規定的思想空間運作;這不單是社會對教會要「純良如鴿子」的期望,更是盼望教會接受「馴化」(tamed)的要求。

最近在加拿大及美國個別聖公宗教區出現有關同性戀的爭議;先是加拿大的「新西敏斯特」教區主教在今年5月8日批准其屬下六間教會為同性戀者証婚祝福,再在今年6月我們的近鄰新罕布什教會選出保持同性戀關係的教士為下任主教,並在日前獲得主教議會通過作實。這兩件事引起聖公宗內外極大的迴響,討論之聲不絕於耳。


聖公宗是基督教中一個很重要的正統宗派,其歷史可追溯至16世紀,至今數百年來都對神的國度作出多方貢獻:其公禱書內容優美,觸動不少人心靈、更有深度的敬拜上帝;其莊嚴的崇拜程序和建築,幫助了許多信徒安靜在主的面前;其關懷社會的行動;促成了奴隸制度的廢除和建立了各類型服務機構。根據統計,聖公宗會友的平均教育水平,是基督教各宗派中最高的,這和其注重教育和思想,不無關係。

一般觀察,教育水平越高者,其思想便相應越開放,當然這未能因此作出聖公宗內思想比較開放自由的結論,但很多道德問題率先在聖公宗內被重新評估及討論,卻是事實。不過,聖公宗內仍有很多根據聖經教導,持守立場,不作臨風草的弟兄姊妹,好像我們鄰近的聖公會波士頓華人教會,已就上述事件行文表示其立場,原文照登如下:

各位親愛的主內肢體:

最近聖公會新罕布什教區選出了同性戀者為主教,我們感到極度可惜及遺憾。我們跟全球聖公宗極大部分的成員一樣,認為同性戀並非上帝所容許的行為,極度歪離聖經所啟示的真理。我們會懇切禱告,尋求上帝的帶領。我們亦希望透過以下的聲明,顯示我們對同性戀的信仰立埸。請為此事熱切代禱。

願上帝賜福!更願嚴守真理的教會和信徒更緊密地連合,互為肢體。

聖公會波士頓華人教會主任牧師
彭培剛敬上
2003年8月7日
我們對同性戀的信仰立埸

1. 我們接納全球聖公宗蘭柏會議於1998年8月的決議:同性戀與聖經的教導並不相符。我們認為異性結合是唯一合符基督教信仰的婚姻關係。(蘭柏會議每十年舉行一次,出席者為全球聖公會的主教及教省代表,主席為英國肯特伯里大主教。以上決議有526人贊成,70人反對,45人棄權。)
2. 我們遵從以下聖經關於同性戀的教導:
a. 上帝創造男女,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不同的構造。上帝的意旨是一男一女彼此結合,組織家庭,生兒育女,依從上帝的吩咐,榮神益人(創2:24)。
b. 同性相合是上帝不容許的罪惡(創19:1-13)。
c. 同性戀乃是可憎之罪,同性不可苟合(利18:22;20:13)。
d. 同性戀是羞恥的事,違背上帝的旨意(羅1:26-32)。
e. 同性戀的傾向並不正常,但卻是可以和需要改變,上帝接納願意悔改洗淨的人(林前6:9-11)。
f. 我們不接納同性戀行為,但對於同性戀者,則以憐憫和寬恕的心,鼓勵和接納他們的悔改和轉變(林前13:7)。
3. 請懇切禱告,讓我們在這價值混亂、方向迷失的世代,能夠繼續高舉上帝的教導,活出真理的仁義和聖潔。

文中所述的立埸,也是我和我所認識華人佈道會的立埸,彭牧師的文章表現出王明道先生的勇氣,我們應為之鼓掌。

Sunday, August 3, 2003

將榮耀歸給神 (本地短宣隊)

「將榮耀歸給主」,是今年本地短宣隊的口號。但這不單是一個口號,每位隊員在今次短宣過程中也深深地體會到這句說話的真實!從籌備至短宣結束,神的權能和榮耀都彰顯無遺!例如:在短宣之前,各隊員都擔心天氣,一方面怕日曬、另方面又怕雨淋!但在短宣期間,雖然每天陰晴不定,並且時有驟雨,但神是奇妙的,每當短宣隊出發之際,雨就立刻停了。所以短宣隊在整個星期中都沒有受日曬雨淋之苦!
此外,來自三間本地教會的二十七位隊員在十多位從溫哥華短宣中心來的訓練員帶領和悉心教導下,在個人佈道技巧上都獲益良多。短宣隊隊員在出發前都擔心怎樣在街頭向陌生人佈道,但透過每天的訓練和實習,他們越戰越勇,信主的人數也越來越多!有位短宣員在分享會上說:「雖只有一星期的學習,卻終身受用!哈利路亞!」

談起信主人數,此次短宣透過街頭談道、家訪、老人院探訪和佈道會共接觸了1014人,其中聽了整全福音者有411人,而決志信主者有190人,年齡由四歲至一百零二歲不等。星期六的佈道會則有290人出席。我們深信這次良好的成果,是因為你們和短宣隊同心合意,興旺福音,在禱告、金錢和行動上都支持著整個行動。

本地傳道部在此鳴謝救恩堂借出禮堂,使四十多位短宣隊員能專心學習。此外教牧同工百忙中的關心,親臨探訪,為短宣隊打氣,還有在後方的各禱告勇士,使短宣隊隊員在佈道時靈裏有力;感謝各負責膳食的弟兄姊妹,照顧了隊員身體上的需要,使他們有氣力長時間為主爭戰!當然,少不得教會設計組的幫助,設計了隊服上的徽章;亦感謝設計宣傳海報、佈道會請柬和紀念品圖案的姊妹們。

此外,對參與籌備音樂佈道會的和當晚有份演出的各弟兄姊妹,包括司儀、話劇組、燈光、場務的弟兄姊妹、陪談員和禱告勇士,都要一一鳴謝!亦多謝加拿大温哥華短宣中心洪順強牧師和隨行的弟兄姊妹提供有效的訓練和悉心的教導。最後要感謝的是我們所敬畏三位一體的真神,若不是衪先深深地愛我們,賜下衪獨生子耶穌基督,流血捨命,成就救贖的工作,並派下保惠師聖靈,使人明白真道,勸人悔改,歸回真神,我們這次本地短宣不會有這樣的成果,將一切榮耀歸給我主耶穌基督!

最後,讓洪牧師多次講道的信息再次提醒我們這班蒙神大恩的罪人在傳福音時應有的態度,那就是「三個A:Attention (要注意), Ambition(要有雄心), and Action(要有行動」「舉目觀看,莊稼已經熟了!禾場廣大,作工的人在那裏?」各位弟兄姊妹,無論你是年青或是年長,從這次本地短宣中看見波士頓(無論是華埠或是牛頓市)的禾場上,莊稼已經熟了(信主人數達46%)。神已預備了禾埸,衪亦成就了救恩,連信主都人的預備好了,親愛的弟兄姊妹,你還在等甚麽?

Sunday, July 27, 2003

萬國禱告的殿 (周君善牧師)

昔日當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聖殿時,看到一個本來應該安靜、專心敬拜神的地方,擠滿了作買賣的人、及兌換銀錢的人。耶穌做了一個很具爭議的行動,將那些作買賣之人的桌子和凳子都推反了,要把他們趕出聖殿。然後說:『我的殿必稱為萬國禱告的殿。』

大部分的信徒都同意耶穌對聖殿的要求:成為一個禱告的地方。可是,在教會眾多的聚會中,又有多少信徒把禱告放在重要的位置呢?如果統計我們教會祈禱會出席的人數,是有點令人擔心的。每一個主日早上九時的祈禱會,平均有7人出席,當中超過半數是教牧同工。三堂祈禱會過去平均只有4人出席。國語堂祈禱會是最值得我們效法的,每星期平均有10多人參加。牛頓堂在今年三月開始有祈禱會,平均有8人出席。不過,每月各區在不同地點舉行的分區祈禱會加起來也應超過50人。而且各團契都有各自的分區祈禱小組,加起來也不少於100人。關顧部組織的禱告網在名單上也有過百人參與。這樣看來,小組祈禱的吸引力比教會整體的祈禱會更具吸引。

馬丁路德宣告說:「我有那麼多的事務,以致我每天若不花三小時去禱告,便應付不了。」許多的屬靈偉人,如約翰衛斯理、克理威廉等,都是禱告的勇士。甚至上一代的傳道人大多數都給我們留下常常禱告的榜樣。可是,在今天講求即時效率的時代,我們看重的是有實際的效益。所以,「貴精不貴多」已愈來愈少人響應。在教會中也不知不覺地偏重於數量過於質量。「禱告」有時只成為弟兄姊妹推卻教會工作的藉口,而沒有成為信徒生活的習慣。

如何建立禱告的習慣呢?以下有幾個建議:
一) 每天起床時第一件事向神禱告。不一定要起床或梳洗,將我們的思想模式改變一下,讓神帶領我們開始新的一天。
二) 學習寫下你的禱告。寫在你的日記簿或靈修日記上,在寫的過程中已是一個禱告的時刻。而且還可以重看自己與神同行的過程。
三) 用聖經禱告。聖經中有很多好的禱文可成為我們自已的禱告,如大衛的認罪詩、讚美詩、或向神的祈求;我們常用的主禱文都是從聖經出來的。
四)用聖詩禱告。有一些聖詩的歌詞本身是一個很好的禱文,如<你真偉大>是一篇讚美的禱文;<奉獻>是一個祈求的禱告等;可以一面唱一面禱告。
五)參加祈禱會。如果我們願意、又可以撥出時間參加兩小時的教會會議,那麼教會30分鐘或一小時的祈禱會是否沒有時間參加呢?若果不能每一次出席,也可以每月一次。教會有許多的事工需要有固定的禱告會在背後支持。

為甚麼禱告這樣難?因為當一個人在禱告時,他就要在神面前謙卑,承認神的主權、及神的能力。當我們願意藉著禱告表示對神的倚賴和信靠時,我們才能成為一間健康的教會。

Sunday, July 20, 2003

踏实主义摧毁人格的要求 (鄺偉傑傳道)

週一晚上在家聽收音機,節目主持就當日發生的時事邀請聽眾來電表達意見,他所問的問題是:「為甚麼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頓這樣受歡迎?」事源是當天希拉里在波士頓哈佛廣埸為她所著的新書「Living History」設立了一個簽名會,有千多人慕名而至,為一瞻她風采及取得她的簽名,而她所著的新書,在第一個月內已創下一百萬本的銷售記錄。出席簽名會的嘉賓亦不乏達官貴人,風頭一時無兩!對於主持的問題,聽眾當然有不同意見,有很多愛戴希拉里的聽眾都提出同一論點,就是前總統克林頓在位時帶給美國的經濟繁榮是有目共睹的,而他與白宮實習生莫尼卡萊溫斯基的姦情,卻屬於私人生活範疇,不應影響公眾對他作為總統的評價,而過程中希拉里強忍對丈夫的忿怒,在公開埸面表達對丈夫的支持,幫助他渡過彈劾的控訴,是堅強女了子的表現,亦是眾婦女的榜樣。

在整件事情,反映出美國人對英雄人物的要求是著重其工作表現多於道德及人格的高尚,一位英雄人物的界定是在乎他的功能價值,他有好的工作表現,帶給我好處就已經足夠,個人操守及道德觀屬乎私人生活,不影響他作為英雄人物的評價!其實這是實用主義的表現,最終一切環繞著物質利益的層面,克林頓怎樣看自己與實習生的關係,是否有悔意,希拉里怎樣評價丈夫的行為,這些關乎他兩人道德標準的關鍵,卻被一般人所遺忘,像是不太重要的課題。

聖經對公眾人物及領袖的要求可不是一樣,提摩太後書第三章指出監督及執事要無可指責,並且存清潔的良心,撒母耳記下第十二章亦記載神差派先知拿單向大衛指控他所犯的姦淫罪,由此可知神是把個人的道德行為看得更重;社會風氣,道德標準與價值觀隨時代不住改變,祗有聖經的話語,是我們的生活原則,亦是不變的真理,我們應以聖經為鑑,不要以俗世的標準為原則。

Sunday, July 13, 2003

牛頓堂通訊〈三〉 (周君善牧師)

距離牛頓堂在九月七日開始的事工只有短短兩個月,從二月到現在,中文堂的牛頓核心小組總共召開了十一次會議。除了釐定了事工的發展路向之外,也成立了不同的事工委員會並開始進行招募的工作。在這段開會商討的過程中,我們各人經常彼此提醒要與神保持密切的關係,也不忽略與家人兒女的相處時間,以信心去經歷神奇妙的作為。而且在三月份開始週三晚的祈禱會,也固定有約十位弟兄姊妹同心的禱告及敬拜。深信我們的神必親自堅立祂手所作的工,以下是各主要事工的進展概況:

崇拜部 牛頓堂崇拜委員會已於四月份成立,總共有七位成員。委員會中除了有崇拜基本的需要部門(敬拜小組、迎新組、司事….等)外,特別增加一個讀經小組,希望能夠將神的話語再一次有效的在崇拜聚會中被宣講出來。崇拜的程序採用揉合的崇拜模式(Convergence Worship),由四個進程(Four-fold)組成。揉合的崇拜是著重崇拜的神學基礎及歷史演進,以現代人接受的方式,幫助敬拜者在崇拜中經驗神的同在。四個進程是一)進入、二)話語、三)回應:奉獻及聖餐、四)宣揚。在一般華人教會的崇拜程序中,也是大同小異,其中所不同的是不同程序項目的位置安排;及加強音樂、話語、聖餐、和禱告這四個基本的崇拜元素。讓敬拜者能參與及投入敬拜,將注意力專注在我們所敬拜的上帝身上,以致在崇拜中經驗上帝的同在,更新我們與上帝的關係。

信徒造就部 感謝主在建立事工委員會的過程中,信徒造就部是最先組成的。因為在實踐神的使命中,有效訓練信徒成為主的門徒是最終的目標。所以,這個部門肩負重任,要制定出有效而又清楚的途徑幫助在不同階段、及不同年齡的信徒邁向成熟。也因為這樣,這部門到現在還是在研究及討論的階段。我們深信,經過深思熟慮而制定出來的牧養模式,可以不斷為教會培養出有屬靈質素的信徒及領袖。

外展部 這是我們向社區分享主愛的事工部門。我們開始招募委員時出現許多的困難,幾乎不夠人手成立外展部的事工委員會。但是,神知道我們的需要,在六月份終於組成了一個九人的事工委員會。並且在四月份已預備幾位弟兄姊妹幫助我們做搜集及分析牛頓市及鄰近地區的人口調查的工作。所以,目前最急切的工作是宣傳,現在已預備好在不同的報紙刊登廣告;並計劃派發及郵寄一切的宣傳單張。希望在九月至聖誕節期間可以舉辦一次以上的福音性聚會,並在本地傳道部的支援下訓練更多的栽培員,及傳福音的勇士。

兒童部 兒童的事工與崇拜及主日學是息息相關的,為了讓家長能專心崇拜及參加主日學,我們希望可以建立一個健全的兒童事工,好像華埠堂一樣。感謝主,經過中英文核心小組商討後,終於在五月初成立了一個有十人組成,由張立惠傳道帶領的牛頓堂兒童事工委員會(NCMC, Newton Children Ministry Committee)。成員有中英文堂的弟兄姊妹,藉此加強中英文堂家長們的溝通,也希望兒童事工更有計劃地安排不同時段的節目。經過多次的會議後,大家同意將主日的兒童節目分為兩大部分:兒童崇拜及兒童主日學。由一個聯合的兒童事工委員會(NCMC)負責策劃崇拜及主日學的課程,一同決定需要招募的人手,及釐定事工的發展方向。英文堂的弟兄姊妹負責9:00-10:30的兒童崇拜部分,中文堂的弟兄姊妹負責11:00-12:30的兒童主日學部分。期望這個健全的兒童事工能吸引更多未信主的家長參加我們成人的崇拜和主日學。

除了以上的部門,核心小組也在五月的會議中增設一個差傳部。這不是要與華埠的差傳委員會分開,相反,是要協助差傳委員會推動牛頓堂的差傳事工,藉此繼續擴展神的國度。

Sunday, July 6, 2003

双重国籍 (陳德修牧師)

七月四日是美國重要的日子,一般稱為國慶日,但準確一些,應該稱為獨立紀念日。在1770年代,當時仍是英國殖民地的13個州,瀰漫著反英情緒,我們身處的波士頓,更是革命溫床。先是1770年3月,民眾向英兵示威,引起衡突,英兵開槍殺死五人,是為「波士頓屠殺」;繼而在1773年12月,一群民眾湧上英國商船,將其上茶葉丟入海港,引致英國取消麻州的自治權;最後;波士頓英兵奉派於1775年4月到Concord市擄取平民軍的武器,引發武裝衝突,雖然該役一日內便終止,但武裝革命迅速漫延,13個州紛紛成立反對政府,以1774年在費城成立的「大陸議會」為基礎聯合起來,並在1776年7月4日發表獨立宣言。嚴格來說,各州此時並沒有聯合政府的體制(「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名稱在1781年才出現,美國憲法在1787年才擬訂,華盛頓在1789年才就任首位總統),但歷史上一般以獨立宣言發表日為美國誕生的標記。

早期各州權力很大,聯邦政府勢單力薄,經過了近百年的演變,才發展成今天強大的中央政府。美國自始便是由移民成立的國家,時至今天,不少中國人入了美藉,我們會眾中也有許多美國公民。世上大部份國家都不容許雙重國籍,但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卻實在擁有雙重國籍,一是地上的國籍,一是天上的國籍。有一位解經家從聖經觀察到,地上有三個群體是神所設立的:家庭,教會和國家。雖然有其他解經家提出異議,認為國家並非神所設立,乃是人類結集的產品,但神在世上命定掌權者,給他們權柄,讓他們可以完成賞善罰惡的功能,卻是毫無疑問,有經可考。既然神樂意協助世上國度成功,以便成就祂的心意,信徒們也應和地上政府合作,使人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的度日」(提前2:2)。我在今日第二堂中,會從羅馬書13:1-7講解信徒對國家應有的態度和責任。根據一項調查,在2000年的大選中,百分之四十的福音派信徒沒有參加投票,這是叫人失望的數字,如果這種消極態度代表了信徒對政府工作其他方面的參與,就十分使人擔心和羞愧。

主耶穌吩咐門徒在世上要做光做鹽;光的作用有二:照出黑暗和照明出路,國家、文化既然是人的產品,自然有其黑暗的角落,信徒受託要指出這些黑暗,但更積極的是為國家指出一條出路,就是歸向光的源頭。鹽的作用也有二:調味和防止食物急速腐化,對國家來說,就是調和鬥爭,化暴戾為祥和,而且防止國家在文化和價值觀上急促腐化。在未有冰箱的時代,人類要保存肉類,只有靠用鹽馣,但我們卻知道,就算有鹽,也不能長期保持肉類不變壞;同樣,信徒的努力,不可能完全防止文化不變質,使地上成為理想的樂土,但至少可以造成延遲急促腐敗的作用。
讓我們回頭看一看天上國民的角色。腓立比書4:20說:「我們卻是天上的國民,並且等候救主,就是主基督,從天上降臨。」要推動地上國度的工作,需要創造很多活動、繁榮、就業機會等,但天上國民的特色,竟是安靜等候基督的降臨。這看起來相當靜態、消極,也是令不少人攻擊基督教的地方;但等候基督,並非消極,而是顯示世人,紛紛事務,不是生命的全部,更豐富長久的生命,在基督裏;而且在塵寰之上,有更高盼望,於失意灰心之中,神已設立了解救出路,這不單對個人有效,對國家也是同樣真實。讓我們天上國民的身份、盼望和特徵,更充實地上國度的資源。

Sunday, June 29, 2003

耶穌我王 (林潔雲傳道)

節錄自吳思源著「願作人間照夜燈」

我是一個基督徒。

當有人以為,基督教信仰只是一套導人向善的教義教理;對我來說,它遠遠多於一套道理 ── 不管它是如何的嚴謹和完整;基督信仰更是我生命的原動力,是我安頓身心的基礎。為此,我必須略作解釋和交代。

承認耶穌對我的主權

我是基督徒,顧名思義,意思等於我就是耶穌基督的門徒,是祂的跟隨者。但在我願意作祂門徒之前,我首先是願意相信祂、委身於祂。但甚麼是相信耶穌和委身於耶穌呢?我的理解是,承認耶穌基督在我生命之中的主權,也是尊祂為我的主。(He is my Lord)換句話說,除了耶穌以外,宇宙間再沒有別的神明或勢力,足夠或必須成為我的管轄者。
這是多麼嚴肅和令人振奮的宣告:除了耶穌基督我的主、我的上帝,我再沒有別的上帝。耶穌以外,別無拯救。許多人誤會這說法太霸道了,限制了人的宗教自由。其實剛好相反,耶穌基督給人真正的自由,一份免於恐懼、威嚇和被剝奪的自由。

偉大的使徒保羅曾用優美的言辭表達基督信仰的獨特性:「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上帝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數耶穌裡的。」

相信耶穌為我而死

信耶穌不僅是相信世上曾有耶穌其人,或者是在理智上接受關於耶穌基督的正統教義,這對我來說並不足夠。我說自己相信耶穌,更是相信耶穌基督為我而死的歷史事實。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已經為我而死,所以死亡和罪惡的權勢對我再沒有效用。因著耶穌,向罪我早已死了,現在我是向義活著。

人常活在罪咎和自我控訴中。我認識不少朋友,說自己道德軟弱,常行差踏錯,不配參加教會聚會,還是糊裡糊塗的生活下去好了。更有一些基督徒朋友,因曾經在生活上犯過錯誤,便逐漸遠離教會,靈修祈禱等信仰活動日漸荒廢。問他們是甚麼原因,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的罪咎感在作崇:他們下意識的以為自己已經不配作基督徒,是如假包換的「今世之子」,信仰不是屬於他們的。

自暴自棄是人墮落後最大的致命傷。祂是代表和代替人而死的。耶穌是上帝和人之間的唯一中保。我們犯罪,上帝固然傷心,但祂不會只看我們為罪人,因為祂的兒子耶穌基督已經為我們的罪釘死在十字架上了,祂正是以自己的寶血來掩蓋我們的罪。祂為我死,我因祂而活。這是何等大的恩典。

噩運不是報應

信主後犯罪又如何?這也是許多基督徒的疑問和掙扎。特別是當命途多舛、噩運接踵而來時,不少信徒傾向覺得這是上帝對自己的懲罰:因為自己犯了錯,行了祂所不悅的事,所以祂給他們這樣那樣的報應。

錯了錯了。基督信仰所宣告的上帝,並不是一個向人追討罪債的上帝。相反,上帝是以祂獨生兒子耶穌基督的性命去為你我償還罪債。人誠然會犯罪,信了主的人也不例外,只是我們不要自視過高,以為一己的苦難或挫敗足以償還罪債。這是不可能的,更是遠遠不足夠的。其實,正是這個緣故,上帝才差祂的兒子來,成為「贖罪祭」,以一筆勾銷人對上帝的虧欠。我相信耶穌為主,也就是相信祂的代贖在我身上有效。每次我犯罪錯跌倒,抬頭仰看的時候,看到的不是一位面目猙獰的追討者,乃是那位為我的罪而死的主耶穌。

惟獨基督的人生路

信仰的路,歸根究底就是一條「惟獨基督」的人生路。年輕時讀聖經,總是不明白為甚麼保羅會說:「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林前2:2)好像是故弄玄虛或甚麼的。直至人生的閱歷豐富了,嘗過人生的悲喜苦澀,體會到自己的軟弱敗壞,才明白自己原來一無所靠,賴以安身立命的就是耶穌基督。除祂以外,別無拯救。這不是驕傲自大的妄話,而是充滿柔情和安慰的說話。
我是基督徒,這不僅是一個宗教身分,原來更是我生命之全部。

Sunday, June 22, 2003

齐来慶祝 (陳卓明牧師)

今天我們為好幾件事慶祝。首先,我們慶祝完成「四十日使命人生運動」;這運動約有700人參加,藉著主日講道、小組討論和課本研讀思想人生的目標;但願這些努力能帶給我們更多啟發和屬靈成長。

我盼望運動的完成,不等於成長的停頓,而且在過去四十天內養成的好習慣,特別是每日靈修和參與小組,能夠成為長久的委身。如果你有時間,可以再重新閱讀課本,以便更深入明白裏面的含意;或者用較多時間讀聖經(約翰福音或腓立比書是個好開始),並且坐下來整理一下人生的目標和神在敬拜、團契、作門徒、事奉和傳福音方面給我們的使命。
第二方面,我們慶祝立會42週年。神在1961年藉包括譚牧師在內的18位弟兄姊妹建立這教會,其後有長足的增長,跟著祂又呼召馮牧師來為教會打好今日的根基,以至到現在有上千的會眾,用三種語言在四堂崇拜中敬拜祂,實在奇妙。但願我們回顧過去時,看到神的信實,也更有信心推動一會兩址的概念,使教會更加增長。
最後,我們慶祝教會採用新標緻。以前我們以249樓宇的外型做教會標緻,但隨著牛頓堂的購置,有選用新形象的需要。長老會採用了一個可以表達「藉我賜恩福」的設計,圖案中的河流代表我們的福氣來源於主,兩個舉起雙手的人代表我們要將福氣(特別是耶穌的愛)傳出去。而至少在近年內,兩個人也可以代表兩個現有的堂址;盼望我們能完成分享恩福的心願。

Sunday, June 15, 2003

講心的父親 (鄺偉傑傳道)

讀過一本雜誌中一篇講論男性情緒的文章,當中記錄了這樣的一句話:「除了同性戀者之外,男人都是不會表達情緒的!」筆者引用這句說話作序,用意不是去推崇同性戀對社會具有任何正面的影響,我個人依然堅持聖經中的立埸,同性戀行為不是神創造人及訂下婚姻制度的心意!而雜誌中那句說話,祗是幽默地指出社會中的主流文化對男性的塑造及期望,生產了一代又一代「不近人情」的男性,同時說這句話的人,亦祗不過是一個十三歲的男孩!究竟現代的父親作了甚麼,叫下一代的男性接班人有如此思想。
曾立煌所著一書「男人本色」中,把現代文化為男性氣慨所下的定義總括如下:
* 男性氣慨就是可以舉起兩百三十五磅的重物
* 男性氣慨是指在競技埸上所向披靡。
* 男性氣慨就是體格壯碩
* 男性氣慨就像洛奇(Rocky)一樣,不論輸贏,都能強撐到底
* 男性氣慨就是有能力操控周遭事物
* 男性氣慨是指男人在困境時,比女人堅毅(即不會情緒化),不會衝動得立即有反應
* 男性氣慨意味著力量,不會過份情緒化,而且富決斷力

以上的定義未免把男性的能力估得過高了,男性若真能控制身邊的一切,就不會有失業、離婚、虐妻、酗酒等問題,同時,男人又是否必須隱瞞自己的情緒呢?

當神創造夏娃時,是從亞當的身體內取出一條肋骨造成的(創2:21-22),這樣的描寫是要向讀者指出神在男女關係中的定意,古代希臘神話亦有類同的描寫,智慧女神雅典娜就是從眾神之首宙斯的額頭生出來的,她從宙斯的頭而出,表明她具有智慧,夏娃從亞當的肋骨而出,正是表明神造夏娃是一位永遠伴著亞當身旁的伴侶,而肋骨是緊貼心臟,心是人思想情緒的泉源,神造女人具有細膩的思想,是去體貼男人的心,這樣男人對身邊的人是有一個講「心」的需要,男人不但要與所愛的女人談心,對家人、子女、朋友也應表達內心的思想,實在毋須刻意隱藏自己的心。
按照以上的經文,父親對兒女也應講心,不應祗顧保持自己作為家中的權威形像,變成了一位拒兒女於千里的父親,多些親近他們,講故事給他們聽,關心他們的功課,有空時跟他們一起聊天或打球,在過程中自然流露正面的情緒及態度,例如喜樂、同情、寬恕、樂觀等,甚至有時候對於他們的犯錯表現失望,也可教導兒女顧及別人感受行事,而盡量避免使用忿怒及暴力。讓子女緊貼自己的心靈成長,不但不會削減父親的權威形象,一位有血有肉的父親,他的愛卻叫人更加尊重及愛戴,亦可培養出身心更健康的下一代。其實作一個講心的父親,並不比隱藏自己的情緒容易,但沒有男人一生出來就懂得作父親的,讓作父親的慢慢去學習,與他們的子女一同成長,這已經是十分可貴了!

Sunday, June 8, 2003

使命人生消息 (陳卓明牧師)

華人佈道會推行「四十日使命人生」運動方興未艾,讓我在這裏對大家的報名參與、投入聆聽信息、出席小組和每日閱讀課本表示欣賞,並且相信大家從這運動中都已得到益處及幫助;在餘下的十多天中,我鼓勵大家更加努力,完成這個有意義的課程。從售出書籍數目來看,中、英文部參與這運動的人數達到七百,但願當我們將心思集中在人生使命的時候,主的恩福便賜下。請為教會的靈性及增長禱告,使我們可以承擔更大使命,並迎接牛頓堂在9月份開展時帶來的挑戰。
有些弟兄姊妹問及本會的使命宣言與華理克牧師在《標竿人生》所列出五個人生使命間的關係。我們的使命宣言說本會的使命是藉崇拜神、造就會眾和以言語行為去分享福音來榮耀神;使命人生則以敬拜、團契、作門徒、事奉和傳福音為人生的目標,兩者都基於聖經,並沒有相反之處,只是語言和強調點不同而已。

使命人生五個目標中的敬拜和本會使命中的崇拜相同;團契則包括在造就會眾中,而當我們整體崇拜和分享福音時,也達到團契的功用;作門徒也包含在造就會眾之內;事奉則分佈在本會三個目標之中:當我們崇拜,造就信徒和分享福音時都需要有事奉的人;最後,傳福音相等於本會使命的分享福音。

所以無論我們的使命以三點表達或以五點表達,意義都是相同,希望我們持守使命,使華人佈道會成為神喜悅的教會。

Sunday, June 1, 2003

事與願違 (陳德修牧師)

多倫多近幾天再次出現非典型肺炎個案,世界衛生組織按例將之列為「受影響地區」,美國傳染疾病控制局也按例將之列入「旅遊警覺」城市;但該局清楚說明這不代表建議人限制出入多倫多,只是提醒旅遊人士要較為小心,特別注意公眾衛生及個人病徵。多倫多月來經濟大受非典影響,好不容易熬過最困難時期,達到二十天無新個案記錄,市政府認為近乎恥辱的疫埠名稱得以解除,但隨著一個漏網沒有受到隔離的病人,將病毒再度傳播,現時懷疑染病個案,冒升至數十,使加拿大政府上至國會,下至市民,都大失所望。其實多倫多與我們憂戚相關,除了我們很多親友居住彼城外,波士頓與多市的華人教會經常都有交流,就是過去的週末,原本多倫多的四位弟兄要來主領兩個音樂佈道會、一個專為弟兄而設的晚會、並要在今天宣講主日信息,但在衡量各項因素後,長老團決定將有關聚會暫時取消(希望可以找到時間改在日後舉行),而這個決定也得到對方幾位弟兄的諒解同意。

取消聚會之舉並不容易,尤其是弟兄晚會,已經籌備多月,期待日久;社區英文班的負責人也很興奮可以為學生預備一個音樂佈道會,可惜事與願違,頓成泡影,失去精彩節目外,還得趕忙安排人負責主日講道。人生充滿失望的事,使人不覺愉快,信徒在世界中,也不例外,當事與願違時,難免頹喪,尤其是對神有撥亂歸正的期望時,更對世事產生疑問。其實要找失望的例子,不用在日常生活中尋,聖經的記載比比皆是。夏娃生下兩個兒子,本來期望他們相親相愛,豈知哥哥卻將弟弟殺死;摩西幫助本族人將埃及人擊倒,以為會得到欣賞,卻反而遭受排斥;大衛忠心服侍掃羅,卻被掃羅追殺。同樣的例子,在聖經中數以千計;一般人對付失望的方法,是清心寡慾,也減低期望,避免所謂期望越大,失望越大。這些人生智慧,對基督徒也合用,但歸納聖經在事與願違時的教訓,是神「另有安排」。

過去數年,我們都使用《不再一樣》這本書作教會的門訓課程;書中一個重覆出現的主題,是神在我們身處的環境中不斷工作,因此我們人生重要的問題不是「神在我身上有甚麼計劃?」,而是「神在我的環境中在做甚麼?好叫我配合祂的計劃。」換句話說,我們關心的不單是個人得失和前途方向,更是神正在進行的工作和方向;這也是林肯所說「與其盼望神在我的一方,不如追求我在神的一方」的意思。

參加「四十日人生使命」運動的弟兄姊妹,在閱讀《標竿人生》這本書時,發覺作者華理克牧師強調人生的目的,是找到神在我們生命中的計劃,這似乎違反了《不再一樣》所列出的原則,但當我們詳細看下去時,便會發現華理克所說及的計劃,並非「我當做那一項工作、我當住在那一區等細則問題,而是神希望我們明白人生的計劃應朝向認識神、敬拜祂、加入神的家、事奉、佈道等原則問題。其實兩本書都同意神在個人生命中有獨特的帶領和感動,但二者均指導人應先著眼看神整體的工作,然後調整自己的生命去配合主,然後就能經歷到神在自己身上的計劃,換言之是要在神大計劃的基礎上看我們的小計劃,這就是我們處理事與願違時的秘訣。
用慣了「屬靈四定律」小冊子做個人佈道工作的弟兄姊妹都記得,第一個屬靈定律是「神愛你,並且為你的生命有一奇妙的計劃。」這對生活混亂,找不到人生方向的人是一個很重要的宣告。但願讀完《不再一樣》和《標竿人生》兩本書的弟兄姊妹,能夠明白這句話更深入的意思。

Sunday, May 25, 2003

門徒訓練與是否去牛頓堂的決定 (鄺偉傑傳道)

教會的門徒訓練工作,主要使用的材料是「不再一樣」門徒訓練課程,已有不少人參加過,而教會現正推行的「四十日使命人生」屬靈成長運動,亦有不少人正在參與,這兩項課程,其實有不少共通點,而當中最明顯的,就是兩者都調追求及順從神的旨意。「不再一樣」門訓手冊上的簡介是這樣說的:「改變生命的操練,察驗並活出神的旨意。」而「四十日使命人生」顧名思義是去尋找並實行神給予信徒在人生中的使命。在教會籌備建立牛頓堂的過程中,我們的信徒皆正思想是否到牛頓事奉這問題,而這裏所提到的兩項課程都包含一些教導,可以幫助信徒們在這挑戰上作出合神心意的決定。
「不再一樣」門徒訓練課程中提醒門徒去做靈程標記(單元六第四天),意思是叫信徒反省自己在信主後的一些重要屬靈經歷,例如在求學、就業、移民等事情當中,神是怎樣幫助你作出決定呢?神是怎樣帶你到波士頓市居住?祂安排你在甚麼人當中工作或生活?祂給予你甚麼學歷及背景?我們若將這些問題的答案串連一起,很可能會看出神正帶領我的生命朝那方向走,自然對是否參與牛頓堂的決定有所啟示。

「四十日使命人生」亦有差不多相同的教導,但是著重點不是神在你生命中的帶領,而是神在創造你時所給予你的天賦與恩賜!的而且確,神是我們的創造主,祂創造我們時,給予我們各人與別不同的才能,又在我們信主時賜給我們不同的恩賜,目的是要我們去使用,好榮耀祂的名。還記得聖經中管家的比喻嗎?得到主人的錢而不去使用作買賣的,就是不忠心的管家。所以在思想牛頓堂的事奉決定時,先了解華埠與牛頓堂的不同事工需要,再想想神給了你的恩賜與才幹是甚麼,在那裏能夠得到更大的發揮,更能榮耀神,這是作決定時非常合用的原則。

其實「不再一樣」與「四十日使命人生」這兩項課程中很多的內容,對於明白神旨意、信徒靈命成長和信徒作人生中的重大決策,都十分有幫助,例如前者教導我們如何得聽神的聲音,如何看見神在我們生命中工作,後者指出信徒應有的價值觀,那些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因篇幅所限,不能再詳述。
總結而言,神對個別信徒及教會都有一定的旨意,而神對你的先天創造及後天塑造,都是因著這旨意進行。對於教會來說,在開始牛頓堂的事工之前,神已藉著「不再一樣」及「四十日使命人生」裝備信徒及準備教會面對前面的挑戰。神的旨意已清楚在教會中運行,但願每位信徒都行在神的旨意,得蒙神的帶領與保守。若你尚未參加門徒訓練,趕緊去參加吧!找出神在你生命中的心意,活出一個豐盛的人生,既榮神又益人,何樂而不為?!

Sunday, May 18, 2003

七分鐘與神獨處 (蘇耀烺傳道轉載自吳振富牧師)

1882年,劍橋大學在其校園裡首次給世界興起這個口號:記得守晨更。一些像胡伯和東登的學生發覺他們的日子受到功課,講章,運動和競爭的壓力,生活被狂熱與活動佔有了。這一群虔誠的信徒不久就看出他們的靈性受到威脅,若不及時援救,將會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他們在自我分析後所得的結論就是要守晨更 ─ 一個利用每個新的一天的首幾分鐘單獨與神同在讀經禱告的計劃。這個主意像點火燎原,原火燃燒的高潮在於七位劍橋的學生 ─ 特出的運動員及富有才華的學者,獻身做宣教,差傳的工作。他們丟下一切到中國為基督傳福音,這是一段值得注意的教會興起的時期。但這一群人也同時發覺到,要能及時起床守晨更,其困難性與重要性互相媲美。其中的東豋決心要把懶惰改成紀律。他設計出一個自動而有效醫治懶惰的秘方:─ 他在床邊安置了這一新奇的機械,設計「利用鬧鐘的震動力,發動釣魚竿上的線,把上了釣的被單吊上半空,遠離睡者。」東登要起身會見他的上帝啊!與上帝親密的交通,必需在每日晨更中重新得到。
大衛在詩57:7說「上帝啊,我心堅定,我心堅定....」一個堅定的心能促成生命的穩定。很少信徒有這樣的心志和生命。其中所缺乏的就是一個「怎樣開始並維持晨更」的計劃。我建議你從七分鐘開始,五分鐘可能太短 ─ 十分鐘對初學者可能顯得太長。你願意抽出早晨的七分鐘嗎?不是七天內的五個早晨 ─ 也不是六天裡的六個早晨 ─ 而是七天裡的七個早晨!祈求上帝幫助你:「上帝啊!我要在每早晨抽出最少七分鐘與你相會,明天鬧鐘在六點十五分響時,我要對你守約。」或許你的禱告是這樣的:「耶和華啊!早晨你必聽我的聲音,早晨我必向你陳明我的心意,並要儆醒。」(詩篇5:3)

你要怎樣利用這七分鐘呢?

起床料理一番後,找一個肅靜的地方,預備好一本聖經,在那兒享受與神獨處的七分鐘。用前三十秒來預備你的心,感謝祂賜你好睡眠,也為新的一天稱謝「耶和華,潔淨我的心,用你的道指教我,打開我的心,充滿我心,使我的頭腦清醒,我的靈魂活躍,我的心回應。耶和華啊,此刻以你的同在圍繞我,阿們」。現在用四分鐘讀經,你最大的需要是要聆聽上帝對你說的話,讓祂的道在你的心著火,會見它的作者!從福音書著手是比較適合的。從馬可福音開始,一節又一節,一章又一章地唸下去。勿貪快,但也避免鑽牛角尖。勿暫停的研究或查考聖經中的一些字句,思想或問題。讓這時的讀經成為一個暢讀的喜樂,並讓神向你說話。或許一次只唸廿節或一章,當你唸完馬可福音再向約翰福音下手。不久你會順利的唸完整個新約。當神已藉著聖經向你說話後,你可藉著禱告向祂說話。你現在還有兩分鐘半的時間可與祂交通,禱告可順以下四個步驟進行: 崇拜這是最純潔的禱告,因這全是為上帝的 ─ 這其中沒有一點是為自己的。若有王族在場你不會冒失的闖到他面前而會以致敬為見面禮。同樣的對於上帝,你要敬拜祂,首先告訴祂你愛祂,再頌讚祂的偉大,祂的大能,祂的榮耀及祂的主權。認罪見了面後,現在要確定每一個罪都被潔淨和離棄。認罪的原意就是「二者同意」的意思。在禱告中,認罪,就是同意神的看法。昨天發生的事,你說是小小的誇大 ─ 上帝卻說是謊言,你說是激語 ─ 上帝卻說是賭誓,你說是針對另一會友發表個人的意見 ─ 上帝卻說是搬弄是非。「我若心裡注重罪孽,主必不聽。」(詩篇66:18)謝恩表示你對上帝的感激,想出一些明確的事件感激上帝 ─ 你的家庭,事業,教會,事奉 ─ 也為困難的時刻感謝上帝。「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帖撒羅尼迦前書5:18)祈求「懇切,謙卑的求」這是禱告中的祈求部份 ─ 向上帝陳明你所需要的。先向別人代求再為自己求,為傳道人,為遠方的朋友代禱,最重要的是為那些沒有聽過耶穌基督福音的人禱求。
七分鐘晨更法不是一成不變的規條,乃是一個指南。不久你會發覺七分鐘的不足,逐漸你會增加到20分鐘,甚至30分鐘的寶貴時刻與上帝獨處,不要忠心於習慣而忠心於上帝。不要因別人如此行,你也照做。它不是無味的任務,也不是最終的目的,而是上帝已賜給這最寶貴的交通機會。現在就與神立約維護,培養並維持你七分鐘的晨更。

Sunday, May 11, 2003

怎樣決定是否到牛頓堂聚會? (陳德修牧師)

前主日的問卷調查中,有47人表示已經清楚神感動他們在9月開始到牛頓堂聚會;上主日人數再加8位至55人(分別是第二堂28人及第三堂27人),離開我們派出100人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顯示在招募上仍需努力。但在同一問卷中,共有152人表示仍未肯定留在華埠堂或是參加牛頓堂,願意保持開放態度,如果其中四分之一最後投身參與牛頓堂,目標人數就幾乎達到了,所以希望藉此篇幅,與大家分享一下怎樣決定是否到牛頓堂聚會。

首先,讓我們重溫購入牛頓堂址的目標,是要在波士頓西區建立一個增長的會眾,傳揚福音、建立信徒,實現我們把神的愛宣揚給大波士頓區居民的理想;既然這是我們願意付出代價去完成的事,頭一個要問自己的問題,應該是「為什麼我不到那邊聚會事奉?」而不是「為甚麼我要到那邊聚會事奉?」換句話說,響應教會呼籲,參加牛頓聚會,已經是相當足夠的「移民」理由。

留在華埠堂的理由可以很多,包括交通方便(如果你沒有汽車,到牛頓區確是一個困難)、人口眾多(要找派單張、傳福音的對象俯拾即是)、需要龐大(居民和附近醫院病人在心靈、生活和安慰上均有需要)、照顧親友(與父母或兒女一同參加聚會,或探望住在華埠的親人)和守住這戰略性的崗位(在華埠保持一間強壯的教會肯定是父神的心意,也是社區的祝福)。如果你由於上述原因而清楚要留下,可喜可賀;但假若我們不向外發展,建立更多堂址,其他地區或不習慣到華埠的人便不能聽到福音、分享到教會帶來的祝福。以下是決定參加牛頓堂聚會事奉的一些理由:

1. 如前所述,你願意回應教會的呼籲,在牛頓建立一所增長的教會,將屬靈的祝福分享給西區的華人(當到牛頓的人過多,影響華埠堂實力時,教會的的呼籲便自然停止)。
2. 你住在西區,新堂址又在西區,實非巧合,可能是主美好的旨意。
3. 你有福音對象住在西區,希望邀請他們到牛頓堂聽福音:或者你認識家居西區而久不聚會的基督徒,希望帶領他們重新投入教會。
4. 你想接受建立新堂的挑戰,離開熟悉的環境,學習依靠主,鍛練自己,成為主的精兵。
5. 你想獲得建立新事工、「由零開始」的經歷。
6. 你想藉牛頓堂的環境,勉勵自己更多事奉,發現和發展不同的恩賜。
7. 你很想參加牛頓堂,卻恐怕只是自己意思,並非主的意思,但投身的感覺揮之不去;在這情形下,你應該約見教牧同工商談,讓教牧同工給你印証。


最後,有些會友提議招募「短期工人」,委身一至兩年,幫助牛頓堂打好基礎,然後功成身退,重回華埠堂。我認為如果日後人手不夠,呼籲無效,這方法甚好,但如果人手充裕,就沒有這個必要,仍以長期委身為優先;不過基於一會兩址的精神,牛頓、華埠不分彼此,假若你有這樣強烈的感動,可與教牧同工商量分享。至於這主日參加華埠堂、下主日出席牛頓堂的「一視同仁」構想,我們並不鼓勵,因為這樣會引致牧養上的困難。似乎唯一例外的情況,是每月一次回到華埠堂參加婦女團契。說到團契,牛頓堂成立之初,本身團契尚未建立,可以想像兩址的會友都共同參加現有團契,不分彼此,直至日後另有發展,情況才可能不同。

Sunday, May 4, 2003

四十日使命人生屬靈運動 (周君善牧師)

「屬靈運動」
教會裏最需要的運動是屬靈運動。所謂屬靈運動,就是在某一時間中專注思想我們的屬靈狀況。為甚麼要思想我們的屬靈生命?正如麥哥登的《心意更新》一書中強調內在生命常被人們忽略,因為人常常只追求「外在的世界」,就如工作、娛樂、資產、及社交圈子等。因為外在的世界是最容易評估,好像成功、名聲、財富或美貌等。然而,內在世界在本質上卻是較屬靈的,它是衡量決策及價值的中心,是敬拜和自省的地方,更是現代污染道德和靈性之風吹侵不到的幽靜地帶。所以,教會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是幫助信徒建立一個健康的屬靈生命。
「使命人生」
這使命人生是從purpose driven life翻譯過來,意思是有目標導向的人生。其實,最基本的意思是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問題是,甚麼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才不枉此生?我們所熟悉的舊約聖經中的一卷智慧文學著作—傳道書,說破了許多的人生百態。每一個人在世上都為著不同的原因而活,有不同的追求。有人追求生活上的享受、有人追求公平公義、有人追求愛情….對於一個有耶穌基督的信徒,我們又在追求甚麼呢?如果全教會的弟兄姊妹都在同一時間去思想這同一個問題時,將會是非常大的震撼。今日的信徒常有孤軍作戰的感覺,當身邊的同事、朋友、甚至一些的信徒都過著吃喝玩樂的生活時,基督徒也缺乏足夠的空間去思想人生的意義。盼望這次的全教會的屬靈運動能讓信徒多一點的鼓勵去重整我們的人生方向。

「四十日」
華理克牧師在《標竿人生》一書中指出:「四十日是具有特別屬靈意義…當神要預備人去成就祂的目的時,祂往往使用四十天的時間。」今天的人對於時間是相當敏感的,對於時間的吝嗇不亞於對金錢的吝嗇。所以,人常常掛在嘴唇邊的話常與時間有關的,例如「我沒有時間!」「我很忙呀!」當教會考慮要舉辦這個40日使命人生時,第一個要考慮的是:信徒有時間嗎?其實,今年教會也的確是有很多的事工及新的計劃。然而,在開展牛頓堂的事工,能夠帶領全教會的會眾一起去思想人生的方向也是最適切的時刻。所以,用了短短三個多月的時間中籌備了這個「四十日使命人生屬靈運動」。還有一個星期便正式開始,希望這四十日能成為我們一生難忘的經驗。

Sunday, April 27, 2003

愛心暖人間 (鄺偉傑傳道)

雪后是安徒生童話中較長的一篇,故事曲折,很有發人深省之處,同時亦告訢世人愛心關懷的重要。故事的開始說到一個惡魔做了一面鏡子。這面鏡子不能照出美好的事物,只會反映醜惡和缺陷。有一天,鏡子不小心摔碎了,碎成千萬片,散在世界各處,由於每一碎片都帶有鏡子的魔力,所以只要掉進了人的眼睛,就會扭曲了人對事情的看法,如果掉進了心裡,碎片會變成一塊冰,使人的心冰冷堅硬。
故事裡的小男孩凱,眼裡和心裡都進了碎片,所有過去看為美好的事物都變得醜陋,他的心也漸漸冰冷了,他離開了家,隨著雪后遠走北國,住進冰宮,成為俘虜。凱的好朋友吉達為了找尋他,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到了北國,看見凱正試著用冰塊拼出一個「愛」字,因為雪后告訴他如果能拼出來,他就能成為自己的主人。吉達的熱淚溶化了凱凍結的心,凱哭了,碎片也隨之流出。周圍的碎冰為他們高興,自動的拼出「愛」字,使凱得到自由。雖然安徒生塑造了惡魔與雪后這兩個角色,由他們做出鏡子、建造冰宮,使人的眼睛只見醜陋,使人心冰冷。其實,這與聖經對世人的描寫非常吻合。生活在罪中的人,看一切事物是醜陋的,因為就算是神的榮耀,也是由人所破壞(羅3:23)!人類歷史戰爭連綿,正表明人未曾活出神的美善。同時,神的永能和神性雖是明明可知的,但人卻不榮耀他,也不感謝他(羅1:20-21),人們若懷著這樣的心,又怎可看見生命中的美麗呢?而且在亞當犯罪之後,死亡進入了世界,若果一切事物以死亡作終結,有何美麗可言?另一方面,人在未認識神時,除了自己以外沒有其他倚靠,年青力壯時凡事還可處理得妥當,沒有甚麼問題處理不了,身邊亦不難找到朋友,但當年紀大了,生命中面對的事情亦變得複雜,有些需要更是朋友幫不來的,例如疾病、身體衰老或喪失家人等,當人要獨自上路,面對生命不能逆轉的情序時,感覺何止冰冷!要驅走生命中的冰冷,神給予世人兩件寶貝,一是救恩所帶來的自由,二是主內一家的相親相愛。因信主耶穌信徒得享永生,死亡再不是一切的終局,我們就不再被死亡所囚禁,得享自由,生命自然顯得美麗。由於生命不再是無望與灰暗,信徒群體的相交自然與別不同,我們不是同病相憐,卻是共享新生!靠著神,信徒沒有不能面對的問題,所以我們的愛,亦應比其他人帶有更大的能力,不是因為信徒們甚麼都辦得到,而是因為甚麼也不能奪去神對我們的愛(羅8:35),祇要我們仍屬於神,生命就不會有絕路,我們的愛就不是同病相憐的同情,而是帶給人盼望與生命的關懷。所以作為基督徒,關懷別人及叫人從冰冷中解凍,是我們應有的責任及生命的流露,正如希伯來書的作者提醒我們,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因這是信徒相聚時應作的事(來10:24-25)。

Sunday, April 20, 2003

怎能叫人不担心?(下) (陳德修牧師)

上星期說到肺炎病毒流行東亞之後,香港方面又傳出較壞消息,幾天之內,分別有九人、四人、五人因這病毒喪生,內中壯年者竟佔多數。原本盼望疫症很快趨於寂靜的香港人,現在轉而擔心此症方興未艾。一位在香港作宣教士的弟兄日前打電話給我分享近況,亦難免以這方面為主題。他告訴我,香港政府先前預計今年能有微量經濟增長,但現在已不再作此希望;市民方面,憂慮變成壓力,壓力需要宣洩,以致責罵政府成為時尚,社論批評、揭發疏忽,無日無之。在社會上做過事的人都知道,工作程序經常能絕對依章辦事的不多,有時也並不實際;當工作順利完成時,眾皆歡喜;但工作一旦出錯,要找漏洞,必定可以找到;作為當事主管,在這情況下難辭其咎,辭職與否,視乎事情的嚴重程度,也往往視乎其去留的意願程度。這位宣教士說,香港官員留任的意願很強,但危機既不受控制,唯有循公關方法,為民心打打氣,希望人民增加信心本錢,共渡難關。這位宣教士繼續分析說,可惜有關官員非無口才,只是缺乏「內心的力量」(inner resources),習慣官樣文章,不習慣愛心話語,以致為民打氣時語言空洞無力,成為笑柄。

今天是復活節,主聖穌的復活成為我們內心的力量,不但可以幫助自己面對困難,渡過逆境,也可以幫助別人處理危機,重拾信心;當我們真正體會復活所帶來的喜樂和盼望時,言語便不會空洞無力,反而讓我們看到「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十字架是我們信仰的一個重點,但如果大家深入考察,便會知道十字架原本是一個可怕、刑罰、羞辱的象徵,是羅馬人發展出來威嚇民心、叫人喪膽的工具,但在神的手中,卻成了祥和、賜福、榮耀的記號;這正說明了我們信仰的精神,能化咒詛為祝福,前面講到戰爭與肺炎病毒,都是「怎能叫人不擔心」的事,但願我們透過十字架看這些事時,便看出一幅與世人觀感不同的圖畫。

最後,讓我們談談失業的問題。對很多人來說,這課題更為切身,直接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自高科技經濟泡沫爆破之後,麻州失業人數冒升,其中許多都是與電腦或科技有關的人材;由於這些行業是華人知識份子大量投入的專業,所以對華人教會的影響相當大。有些接近退休年齡的弟兄姊妹,索性因此提早退休,事後發覺除收入降低一點之外,也有意想不到的好處,可以做以前沒時間做的事、發展從前未能如願的興趣、又參與更多的教會事奉。不過對青、壯年的人來說,失業使人十分頹喪,他們並非不願意工作,只是沒有機會,除心情受困外,經濟也受影響。有見及此,羅威爾華人聖經教會率先成立「過渡中心」(transition center),在教會物業內騰出空間,安設通訊設備,方便會友上網找工作、書寫個人履歷及磨勵應徵面談技巧,此外,又舉辦互助小組,在靈性及心理上互相支持。最近,隨著失業人數增多,Lexingon華人聖經教會也成立近似的中心,有位長老更提早退休,專責做協調工作,據他估計,其教會內失業人數約近五十,其中一半曾使用該中心。雖然我們的會眾不像以上兩間郊區教會的會眾多以高科技工作為生,但失業人數也應在二、三十之間,是否也應設立互助中心,仍有待觀察討論,但有一點肯定的,是教會弟兄姊妹間必須有互助精神,「團契」這個名詞,原文含有資源共享的意思,因此在必要時,我們應該實行經濟互助,以達到真正團契的精神,所以請有工作做的肢體,預備一些錢做互助的行動;而現時失業的肢體,不要獨力面對困難,而是坦誠分享需要,以致教會一家人能共渡難關。

Sunday, April 13, 2003

怎能叫人不担心?(中) 陳德修牧師

自上週談及戰爭後,伊拉克的局勢又有急劇變化,盟軍已成功控制首都及全國的大部份,「解放行動」似乎快要告一段落,但對一些憂心忡忡的人來說,焦慮方才開始。除恐怕餘下的巷戰會帶來大量傷亡之外,很多人對候賽因的「自殺敢死隊」仍相當畏懼,不知他們何時「出招」,或者在何地下手;如果他們學到了中國人「君子報仇,十年未晚」的失禮哲學,則在以後有一大段日子仍叫人提心吊膽;有些人相信,布希此舉未必帶來國際和國家的和平穩定,反而在勝利之下,製造了許多暗湧和危機。

戰爭是人類罪惡的產品,永遠沒有嬴方,無論勝者敗者,都付上沉重的代價,除了無數生命失去外,財物損失也不計其數,根據估計 ,重建伊拉克需要至少600億美元,連美國在此役軍事花費的600到700億元,相當於一些中型國家的整年國民收入,可以養活無數的人。無論我們主戰反戰,在這時都需要在主前認罪,求主憐憫,使戰爭的勝利不會導致美國人驕傲自大,落在神審判之中,好像舊約哈巴谷書論到迦勒底人因國勢興隆,自高自大,最後得到主的審判一樣。在戰事初期,美國兵錯誤擊落了英國的一架飛機,當記者訪問現埸時,英國將士不無微言,投訴說美國大兵好像沈迷電子遊戲的青少年(大部份低級美兵確是20歲左右的青年),狂野地按鈕發射武器。其實這不單是年青士兵的問題,在各類新型武器面前,很多人都有躍躍欲試的衡動,要看看它們在實際情況下的威力;擁有先進軍備,確是一種危機,可能微妙地影響了美國人的性格。

911事件、戰爭傷亡、和恐怖份子襲擊,使人醒覺生命的無把握,正如傳道書(9:11-12)所說:「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原來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定期,魚被惡網圈住,鳥被網羅捉住,禍患忽然臨到的時候,世人陷在其中,也是如此。」此時我們應做的,就是省察自己與主的關係,肯定活在主的愛中,無論甚麼事要發生,都把自己交託在主的旨意內。

說到禍患可能忽然臨到,我們就想起近月流行的肺炎病毒(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雖然美國每年交通意外死亡人數以萬計,反觀此病毒的個案現時全球只有二千多,死亡人數一百多(美國百多宗個案中仍未有人因病死亡),但引起的恐慌卻是十分廣泛,旅遊及餐館行業首當其衝,深受影響。這病使人害怕的地方,是身體強健者也會因而死亡(通常流行性感冒只引致年老體弱者死亡),而且到現時仍未有治療的藥物,所以人人自危,恐怕一旦染上,便生命堪虞。有位朋友告訴我,這病毒對他帶來的不安,比恐怖份子尤甚;在美國尚且如此,在中國、香港、台灣所造成的驚恐,就更可想而知。

有些信徒覺得這病毒是神在末世給人類的危機訊號,也有人認為這是神審判的開始。我絕對相信主再來的日子臨近,也相信主在末世向人發出警告及施行審判;信徒不應對世事了無醒覺、懵然不知,但我們也需小心過猶不及,動輒祭出世界末日的呼聲,短期尚能引起世人警醒,但日後事過境遷,人們難免覺得耳熟能詳,不再認真留意。歷史上犯了這方面錯誤的例子很多(耶和華見証人多次指定日期預言主再來或哈米吉多頓大戰也是其中一例),所以我們要小心處理。

不過,信徒在這些事物面前互相提醒、常作準備、警醒等候,並加強佈道的熱誠,卻是應當的。

(未完待續)

Friday, April 4, 2003

怎能叫人不担心?(上) (陳德修牧師)

過去幾個月是記錄上最冷最多雪的冬天之一,很多人情緒深受影響,亳不暢快,恨不得百花盛放的日子早日來臨;根據日曆,春天已在十多日前到達,但可惜東風無力,冷空氣仍壓住波士頓大地,而且連日多雨,使人抑鬱,加上經濟低潮、伊拉克戰爭、恐怖份子侍機而動,最近還出了一個「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怎能叫人不擔心?據云香港某名歌星突然跳樓輕生,部份也是由於上述因素影響,負面情緒積壓太多,遂做出非理智的選擇。報張報導,此事發生之後,立刻成為誘機,引發數人相繼自盡,以致有學者勸喻電台,忍心一點,減少重覆播放該歌星的名曲,以免更多人變成歇斯底里,不可收拾。
正如基督徒不能避免患上傷風感冒一樣,信主的人也會受壞消息感染,憂心世事;不過我們有聖靈保惠師(或可譯作安慰者)的內住,儼如抗體,幫助我們防止身體受到過份傷害。楊牧谷牧師在得了癌症、初次治癒之後,寫了一本書叫「再生情緣」,其中一個深刻的體會,是基於他在醫院接受放射治療時的觀察。他發覺在醫院地庫的癌症治療部每日都擠滿了等候接受放療化療的人,其中很多病勢比楊牧師還重,但這些主要是普羅大眾(要在公立醫院求醫)的人對要經過的苦楚都靜而不語、默默接受,反觀讀過一點書的知識份子,在困境中便呼天搶地、無病呻吟、抱怨不平、或者大做文章,相對之下,基層人士更勝一籌,在他們面前,這位擁有名牌大學博士學位的楊牧師第一個反應是十分羞愧;但在繼續觀察和反省後,他發覺這些大眾的默然接受並非出於勇敢的選擇,而只是由於宿命或無能為力的思想。基督徒雖然有時難免驚恐,表現欠佳,但始終有一個「寶貝放在瓦器裡」,有永生的盼望和把握,可以貢獻給這個「無奈接受」的世代。

說過上面的話後,我想在餘下的篇幅及未來一、兩期週刊文章中與大家淺談一下戰事,肺炎病毒和失業的問題。

有一位慕道朋友,對伊拉克戰事十分反感,知道布希總統是基督徒後,更大為光火,說:「基督徒也向人開戰嗎?」其實美國歷任總統,鮮有表示沒有信仰者,除甘乃迪是天主教徒外,都有基督教背景,問題是信仰是否認真而已。不過布希的基督教信仰,確是相當認真,然而這不代表他必然是一個和平主義者;正如基督徒中有人喜歡民主黨的政綱,有人喜歡共和黨的政綱,在戰爭觀點上,也有不同等次的立埸,主戰反戰都有,不能一概而論,就好像中國人雖然一般重視息事寧人,但偶有不惜傷害感情仍要據理力爭者,也未能否定之為中國人一樣。布希硬朗的「牛仔性格」在911事件後贏得國人高度評價,出兵阿富汗幾乎無人反對;如今他以維護國際和國家安危為理由,再次出兵伊拉克,獲支持率也達七成以上,反影美國人相信他列出的理由。

在911襲擊後不久,我寫了一篇週刊文章,提及公義戰爭的原則,國家對外動武,應先通過這些原則,否則便不算公義。個人認為,現今之戰,布希事先未能清楚証明伊拉克製造生化武器,支持恐怖份子,使人難以肯定這埸戰爭乎合公義;但布希政府卻言之鑿鑿,聲明如果等候受襲之後才還擊,已經太遲,也會受國民指摘知情而不採取行動,似乎言之成理;現時一般美國人在選擇立埸時,主要在乎是否相信政府真的掌握到危機的資料,以致需要杜漸防微。
(未完待續)。

Sunday, March 30, 2003

儆醒生活 (林潔雲傳道)

前線上,美、伊戰火如日中天,後方的美國國土也因防禦恐怖份子的突襲,而採取防衛性的武裝戒備。作為信徒,我們又應如何儆醒生活?彼得前書四章七至十一節教導我們要在四方面儆醒:(一)禱告生活的儆醒;(二)愛心方面的儆醒;(三)以互相款待取代發怨言的儆醒;(四)各按恩賜彼此服侍的儆醒。
(一)禱告生活的儆醒:在這時代,即使非信徒也禱告,假使內心沒有寧靜,外面情況一有變化,自然被動地隨機漫應,甚或缺乏責任感,不分輕重,無法採取明智措施,心意紊亂。恐怖主義、戰爭的平息並不是教會所能解決的問題,但神是歷史主宰,藉有規律的禱告讓我們得以經歷神的同在,貼近神的心意和真理,讓神掌管生活;另一方面,痛苦的經歷永遠屬於當事人自己,旁人無法真正領會,只有聖靈能夠,並給予最有效的安慰,故藉代禱,讓神親自安慰和釋放,求神復興個人及教會的禱告事工。

(二)愛心方面的儆醒:切實的相愛是不輕易因挫折而失落的愛;不留意別人對我們的虧欠;不論對方有沒有改變,情況有沒有好轉,也不宣揚他人的錯失,引致更多的紛爭和壞事。當人失信,神仍是可信的,把目光轉移到比困難、衝突更大的神身上,因愛能遮掩許多的罪。正如約瑟用愛來包容家人,為一部家庭恩怨史劃上了句號,讓我們珍惜家人、主內弟兄姊妹,多鼓勵和輔助,未了結的怨恨更要儆醒,作一和解,未信主的家人,快把福音傳給他們。

(三)以互相款待取代發怨言:這是實際的相愛指南,也是對早期教會的挑戰。由於信徒的款待,使宣教士能周遊四方宣揚福音,如彼得在硝皮匠西門家(徒10:6),保羅住在拿孫的家中(徒21:16),耶穌也稱讚此行動(太25:35,38-40),保羅對施與者表示他們必蒙神的供應與回饋(林後9:6-8),聖經甚至提到他們藉此而接待了天使(希13:2),但在接待中除了經濟負擔外,習慣、思想上不同,可能會引起誤會與摩擦,難免會彼此發怨言。曾有新聞報導,紐西蘭旅遊巴士燒燬的事件,所有遊客死裡逃生,但所有旅客竟沒有一位感恩,反倒諸多埋怨,不知此心態在教會、家庭中是否也有。

(四)各按恩賜彼此服侍的儆醒:人所擁有的皆神之恩賜,並受托管理,故每事皆須向神負責、交代,以神之利益為依歸,而要求於管家乃是忠心。在社會、教會、家庭,神均要我們各按各職,彼此相助,互為補足,以成就祂救贖計劃,正如九一一後,紐約的拯救、重建工作,由於各方代表、市民的參與,使充滿物質、經濟的紐約,轉化為一個充滿人性、和諧的城市。
「你們要謹慎,儆醒祈禱,因為你們不曉得那日期幾時來到。」(可13:33)求主光照,幫助我們以積極的心來回應神的呼召,醒覺並對受苦的時代予以關懷。

Sunday, March 23, 2003

还我教会本色 (鄺偉傑傳道)

國際局勢動盪,伊拉克、伊朗及北韓等野心國家均擁有大殺傷力武器,美國若干預這些國家的軍備發展,國際局勢將持續緊張,同時恐怖份子攻擊的威脅依然存在,國家的經濟狀況仍有待復甦,在這叫人憂心的時代,人們的自然反應是為自身需要而擔心,失業及待業的固然擔心前路,就算有工作的亦擔心會否被裁員!時勢雖然折磨人心,但信徒仍有應學習的功課,就是去服侍別人,因這正是教會應有本色。

在患難的時局,各人處理自身的問題乃應盡的本份,但我們亦須留意在我們的內心有各種的思想,會藉著這境況叫我們與別人疏離,包括自尊心、臉子、怕欠人人情及自卑感等。這些思想都會驅使我們拒絕別人的幫助,更甚者會自我封閉!若果是個別例子,當然影響不了團契與教會,但在這當前的社會性現象裡,大學生畢業後等待就業,與及被裁員的員工,或者被經濟情況困擾的家庭,已經為數不少,他們的心情已一定影響信徒群體的整體,驅使關係疏離,在這境況中我們可如何回應呢?筆者當然不是叫有需要的弟兄姊妹不顧顏面的求別人幫助,因聖經不是期望我們被動地去等待別人作出求助,而是主動地去尋找需要幫助的人,保羅在腓立比書二章三至四節提醒我們:

「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

保羅的教導,不單叫我們留意別人的事,更要把別人看作比自己強,我們很容易把受助的人看成弱者,這心態是要不得的,一方面我們祗是神使用的器皿去給予人幫助,沒有神的祝福,我們與別人沒有兩樣,況且,神叫某人經歷試煉,正因為他有成長的潛質,同時我們亦祇謙卑的服侍,因我們作在人身上的服侍亦是作在主的身上(太25:40)。
一間健康的教會,在遭遇風浪及逆境時,信眾的關係不但不應疏遠,相反地應更趨緊密,這才能成為世上的明燈,叫人從屬於真神的群體中找到希望,主耶穌曾說過:「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5)。」對哥林多人分享有關馬其頓教會的見證,正是在患難愁苦中依然樂意捐輸助人的事(林後8:1-5),結果得到滿足的喜樂!所以在這磨人的世代,我們更應以助人為本,才可活出教會應有的見證!

Sunday, March 16, 2003

为世界局势祷告 (蘇耀烺傳道)

在這戰鼓隆隆的時代,世界政治撲朔迷離,許多弟兄姊妹真是難以為這樣的時局代禱,但是保羅在提前2:1-2 很清楚提醒我們要為萬人懇求,也要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代禱。所以從聖經的立場,到底我們應該如何代禱呢?

一. 神的心意超過我們的心意
以賽亞書55:8-9 “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我們都希望有一個和平的世界,但是神所掌管的歷史中,充滿許多戰爭與和平的對比,除非主耶穌再來,更新天地,地上的和平都不是永遠的,反而耶穌說我們要聽見打仗和打仗的聲音,這些事是必須有的(太24:6)。所以我們要求神開我們心中的眼睛,在外表世界局勢下,看清楚神真正的心意。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人們極度要逃避任何引起血腥戰爭的痛苦,願意犧牲許多個人及社會的自由,接受任何能夠帶來和平的強勢領袖,結果反而被政治野心家欺騙與利用,造成更血腥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只有耶穌是真正永遠的和平之子, 追求任何其他的表面和平,都可能離開神的心意與道路。

二. 神的公義超過我們的公義
以賽亞書26:8-9 “耶和華阿、我們在你行審判的路上等候你。我們心裏所羨慕的是你的名、就是你那可記念的名。夜間我心中羨慕你。我裏面的靈切切尋求你。因為你在世上行審判的時候、地上的居民就學習公義。”在這末後的時代,人所自以為是的公義,常常經不起時間空間的考驗,放下公義的面具後,充滿人的貪婪,腐敗,欺騙,凶暴,淫亂等等,我們不禁要問真正的公義在哪裡!? 我們對神的公義真的瞭解到什麼程度呢?我們學到了什麼?我們的生命是否與世人一樣,偏離神的公義?我們渴慕神的公義臨到嗎?這是我們活在一個不公義的世界,極需反省的問題。我們都隨時有可能面對神的審判台,向神交帳。

三. 神的爭戰超過我們的爭戰以弗所書 6:12 “因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兩爭戰原文都作摔跤〕”肉眼看得見的爭戰不是最後的得勝的關鍵,神的爭戰才是關鍵。伊拉克總統胡笙在他的畫像與雕像中,有天后(耶利米7:18),月神與日神的崇拜,如果胡笙知道要支取屬靈的力量,那我們就更應該“要靠著主、倚賴他的大能大力、作剛強的人。要穿戴 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就能抵擋魔鬼的詭計。”以弗所書 6:10-11。我們真的比胡笙更清楚得勝的要訣嗎?願我們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並要在此儆醒不倦、為眾聖徒祈求(以弗所書 6:18),我們的靈、魂、與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穌基督降臨的時候、完全無可指摘。(帖前5:23)

Sunday, March 9, 2003

主人牧师的话 (陳卓明牧師)

我想在這裡向大家報告一下教會近期的工作。

首先讓我們為蘇耀烺傳道加入教牧團隊而獻上感恩,他的職位是國語牧師助理,請為他在教會的工作和適應代禱,求主大大使用他來協助國語堂的增長。
在1月22日購入牛頓堂之後,教牧同工、執事和其他領袖們都在努力計劃在那兒的工作,也開始進行維修保養。舊業主撥出了一筆款項,請我們繼續僱用他們的管堂員Ed Sullivan先生;他在那兒已工作22年,對該堂的運作瞭如指掌,所以我們同意請他留任。周君善牧師和李蔭棠牧師仍在建立和帶領牛頓堂籌備小組,計劃在九月開始中、英文的崇拜,但特別活動或教會會議,則已可以使用該堂進行。此外,希望大家都來出席3月29日上午10時的獻堂禮,詳細請參閱週刊報告。

由1月12日開始,英文堂主日崇拜已遷至昆士小學禮堂,兒童樂園及英文學前班主日學亦開始使用那邊的教室;我們感謝主搬遷過程順利,也多謝各位在其中的努力。

於5月11日開始一連40天,國、粵、英三堂的會眾都會參加一項「使命人生」運動,宣講相同的主日信息,也透過主日學或小組研讀課本,並鼓勵個人使用特別供應的靈修資料。我們希望每位會友都參加這項運動,建立一個有使命感的人生,詳情將陸續公佈。

最後,我想向大家指出近月經常費收入不足。我們為弟兄姊妹努力參與擴堂奉獻而感恩,但購堂之後,運作費及事工費便相應增加,所以今年的預算支出比去年實際支出多百分之三十八,但我們的收入卻未見增加,寒冷下雪的天氣也影響了聚會出席人數和奉獻數目,但願主繼續供應我們經濟的需要,請為這件事代禱。

Sunday, March 2, 2003

40日使命人生運動(二) (陳德修牧師)

前主日周牧師在週刊文章中為我們介紹了40日使命人生運動的資料,為了加強大家對這運動的印象,我在這裏再作推介。

教會是信徒的集合體,其健康視乎信徒的個人靈性,道理十分顯淺;然而就算信徒靈命深厚,但志趣不同,人生目標各異,則未能步伐一致地推動教會工作;如果因此各自發展,甚至互相制衡,便會使事工不進反退。所以教會若能經常推行一些適合的運動,可以加強我們的向心力和積極性。
華理克(Rick Warren)牧師繼出版「目標導向的教會」(或譯「直奔標竿」)後,為一般信徒寫了「目標導向的人生」,希望藉此幫助基督徒明白人生的目標、建立一生追求的方向,從而使生命更有果效。不過華牧師看到個人進深固然重要,群體進深更加理想,所以設計了一個40日使命人生運動,以期教會整體一起思想人生目標,引發質與量上的增長。

當華牧師向眾教會推介這運動時,我們正計劃培育會眾的靈性,以承擔牛頓堂的發展和填補華埠堂的空缺。在研究之後,同工們都同意此運動很配合我們的需要,所以一致決定參加。使命人生的重點,是解答一個重要問題:神創造我有甚麼目的?「目標導向的人生」這本書提供了五個答案,簡列如下:

一. 神創造你,是期望你過一個討祂喜悅的生活。至於討主喜悅的最基本表現,是積極的敬拜祂。

二. 神創造你,是要你成為祂家中的一份子。作為神的家人,我們應該與弟兄姊妹團契相交。

三. 神創造你,是要你活出一個效法基督的生命。如果我們想更像基督,便要立志成為門徒,謙卑接受訓練。

四. 神創造你,是要你去服侍祂。其實主擁有萬物,並不缺乏甚麼,也不需要人的服侍,但祂希望我們在教會中事奉,服侍祂的身體。

五. 神創造你,是要叫你傳揚祂的愛。神愛世人,甚至賜下祂的獨生子,叫一切信祂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我們的使命,是告訴人這好消息,廣傳福音。

看過「直奔標竿」的信徒,一定會看出上列人生使命的五個重點(敬拜、團契相交、門徒訓練、事奉、傳福音),和促成增長教會的五個要素完全一致;信徒在參與使命人生運動後如果深入體會其中的內容,便會在靈命上平衡增長,也直接帶來教會整體的增長。

任何運動都需要付上代價,所以40日使命人生運動也要求參加者立約;我謹將立約內容列在下面,好讓大家有所準備:

þ 我願意一連七次出席「40日使命人生」系列崇拜,聆聽講道信息。
þ 我願意每日閱讀「40日使命人生」靈修日誌。
þ 我願意參加「40日使命人生」的成長小組或主日學。
þ 我願意每週背誦一節「40日使命人生」聖經金句。

《運動日期:5月11日至6月20日》

Sunday, February 23, 2003

人的非理性行為 (鄺偉傑傳道)

於二月一日星期六早上,太空穿梭機哥倫比亞號在降落地球的航程中發生意外,穿梭機在空中爆炸,全機盡毀,七位太空人無一生還,國民在經濟不景氣的氣氛籠罩之下,無奈地再添上一份哀傷。
意外發生後,有人質疑太空穿梭計劃的安全性及價值,載人穿梭機的運作經費,比不用太空人操作的火箭高出多倍,更牽涉性命的代價,同時有很多科學家相信,無人操作的太空船可以進行更多不同的太空實驗,比起多次往返地球的太空穿梭機,及在軌跡上不斷環繞地球航行的太空實驗室更具效益。但有電台於事發後進行了一次民意調查,所得結果反映出大部份美國人依然支持政府進行探索太空的計劃,原因是一方面出於愛國的情緒,另一方面美國人踏進太空能鞏固及增強美國作為超級大國的優越地位,從此可見,人類的行為有一定的非理性成份!

人類的非理性行為其實有其他方面的表現,年青人愛進行一些高度危險性的運動(extreme sports),往往甘冒生命危險,有些人已擁有百萬身家,還進行一些高度危險的投資,希望在最短時間爬到最高,也有人收入低微,卻好賭如命,害得妻離子散,這些例子都顯示出人的非理性行為,叫人經常徘徊於超越自我的成就及自我毀滅之間!
筆者執筆此文,無意批評美國政府是否應繼續送人上太空。不惜代價去實現夢想的人類行徑向人卻有更深一層的啟示,就是究竟甚麼才能叫人滿足呢?安穩的生活可以產生空虛的心靈,剎那的光輝祗會帶來留住光輝或尋求更上一層樓的慾望,人的心可以不斷需求被填滿卻永不滿足,可以滿足我們心靈的,祗有一個可能性,就是一個在人理性層面以上的萬有源頭,也就是神自己。聖經中傳道書3章11節說:「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遠安置在世人心裡。」神造人,叫人的心去追尋永恆,除非人得著神,否則是不能感到滿足的。你是否已經放下世上的追求,去尋求神的滿足呢?

Sunday, February 16, 2003

40 日使命人生運動 (周君善牧師)

有一位專研後現代主義的學者指出,生活在後現代主義的人們有四大需要:

認同感〈Identity〉:我是誰?
歸屬感〈Loyalty〉:我是屬於那一個群體?
價值感〈Value〉:我可以將甚麼傳給我的下一代?
權力感〈Power〉:我怎樣保護我自己和我的家庭?
當然,也有不少的學者嘗試去解答以上的問題。作為一個有耶穌基督信仰的人,我們也經常去問人生的意義,以及人生的目標和方向。南加州馬鞍峰教會在華理克牧師的帶領下用四十日的時間去思想怎樣過一個有使命的人生:一個由神的使命導向、指引、控制和推動的人生。結果,這一間已經有過萬人的教會,在這四十日之後,有2,200位原本不投入的會友開始參與事奉;有3,700位願意投身入宣教的工作;671人接受洗禮、1,200位新會友、及主日崇拜增加了2,000人。

一月份有一位在加拿大多倫多華人教會的同工與我們分享,他們的教會在去年十月也參加了這個四十日使命人生實踐屬靈運動。結果,整間教會充滿生氣,中英文堂有很融洽的氣氛,崇拜人數及事奉人數也不斷的增加。所以,中文堂的幾位同工便開始搜集資料,閱讀有關的內容,發覺這五方面的使命正好配合中文堂今年的主題:建立一個平衡及健康的教會。而且,也能協助訓練更多的事奉人員配合牛頓堂要開展的新的事工。

當與英文同工商討之後,感謝主讓我們看到主的引領,他們經過研究及討論之後,同意一起的進行。所以,這四十日使命人生是一個全教會一起參與的實踐屬靈運動。我們深信,當我們同心合意去尋求神的心意,要過一個有目標的人生時,神一定會繼續賜福華人佈道會,成為更多人的祝福。

要參與這四十日使命人生運動,我們要立志在這四十日中:

1) 每日閱讀「四十日使命人生」靈修日誌
2) 每週背誦一節「四十日使命人生」的聖經金句
3) 每週參加「四十日使命人生」成長小組或主日學
4) 每週參加「四十日使命人生」的系列主日崇拜

為了配合中英文堂的事工,我們決定在五月十一日的主日開始,一連六個主日,在六月廿二日的堂慶主日作為結束。請弟兄姊妹先為自己禱告,預備自己的心及時間參加這四十日使命人生運動。

Sunday, February 9, 2003

教会的探訪工作 (陳德修牧師)

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發達的時代,電波充滿了世界的每一角落,所以有人幽默的說:「城市的基督徒不一定被聖靈充滿,但一定被資訊電波充滿。」很多未來學家預測,人類資訊聯繫越來越緊密的同時,相互間的接觸反而越來越疏離。從前人要知道社區發生甚麼事,必須跑上街或到鄰舍的家當面詢問,但現在卻只需要坐在電視或電腦前面便暸如指掌了;電話、傳真機、電郵等都使人減少見面機會。

在這個環境,費時費事的探訪,似乎顯得落伍,是否會被淘汰呢?當然不會,人類需要個人關懷的事實永遠存在,但推行探訪日漸困難,倒是現實。讓我在以下的篇幅列出互相探訪的其中六個好處,作為彼此勉勵、堅持探訪事工。
一. 成就主的使命
聖經清楚的要求我們探訪有需要的人,馬太福音25:31-40是主釘十架前給我們語重心長的教訓;祂說將來審判的一個標準,在於我們是否看顧生病者、探訪坐監者。既然每人都要在審判台前交賬,所以探訪不是少數有時間有恩賜的人做的工作,而是每個人都應做的工作;同工長執身先士卒去探訪固然重要,人人明白受託、加入探訪,更是重要,否則他日交賬時十分羞愧。
二. 探訪增進肢體間彼此認識
使徒行傳11:19-24說到門徒由於迫害而四散,卻因此將福音傳到安提阿,在那裡建立興旺的教會;耶路撒冷的領袖不知這新教會的根基如何,所以差派巴拿巴去探訪他們,以便觀察一下;巴拿巴見到安提阿教會的興旺,大大歡喜,勉勵他們,而且按他們的需要,找到保羅來共同牧養。如果巴拿巴不探訪他們,耶路撒冷便不會明白安提阿的情況,甚至對他們的增長存有戒心,也不會羅致保羅去提高他們的水平。我們的探訪肯定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用。
三. 探訪可為探訪員帶來福氣
使徒行傳10章記載彼得明白外邦人也可信主得救的經過,在夢見大布包著各類走獸活物的異象後,他得主的引導出去探訪一位百夫長,當他在百夫長家傳道時,聖靈降臨在聽道的外邦人身上,彼得因而心智大開,明白福音是為萬民的道理。我初信主時常跟牧師和女傳道去探訪,見到很多老人信仰的堅強、初信者的喜樂、退後者的掙扎,豐富了自己的信仰;一個探訪者不單為人帶來福氣,也為自己帶來福氣。
四. 探訪是表示接納的最好方法
使徒行傳9章記載保羅信主,但眼卻暫時失明,又身在異邦,十分孤單,更壞的是其他信徒以為他作假,立心不良,不和他來往。這時亞拿尼亞探訪他,按手在他身上,接納他進入主的大家庭,日後保羅成為偉大使徒,這次探訪功不可沒。探訪可挽回主動或被人疏離的信徒,因而發掘出另一個保羅也大有可能。
五. 探訪給我們提供互相提醒的機會
林後9章記載保羅差派提多和兩位弟兄探訪哥林多教會,提醒他們對耶路撒冷賑災的應許,以免他們在眾教會面前失信,結果如何,聖經雖然沒有直接記載,但從使徒行傳20:1-4來看,捐款似乎最後被送出了。探訪時的勉勵和提醒雖未必立時生效,但日久必見功勞。
六. 探訪是傳福音的機會
路加19:1-10記載耶穌到撒該的家探訪,結果引導撒該信主,也改變了他從前做事的方法。在各類探訪之中,福音探訪可說最不容易,但帶來的改變卻可以是最大,所以我們務要努力維持這一類探訪。
本地傳道部現時推行多種探訪事工,包括醫院、華埠和新來賓的探訪;關顧部也有分區的探訪和新近成立的夫婦探訪(現時只有八對夫婦報名,希望日後有更大的發展,因為夫婦作為探訪單位,益處很多;此外又有區內教會聯合的「華人信心行動」,但願藉著這些事奉,使被探者和探訪員都蒙恩典,因為上帝是最好的探訪者,差派祂兒子降世,尋找失喪傷心的人,為我們立下美好的榜樣。

Sunday, February 2, 2003

崇拜公约 (陳德修牧師)

上主日周君善牧師在週刊文章中說到崇拜的重要,而今主日正好是立約主日,所以讓我們以「崇拜公約」為題,互相提醒在崇拜時應有的態度,以致更能幫助自己和他人專心敬拜。

一、早一天晚上有好的休息
除了要當夜班工作的弟兄姊妹外,我們最基本的預備工夫是為主日早睡早起。雖然這對在大都市生活的人不易,但如果講道的人用十多小時準備信息,主席用數十分鐘挑選詩歌、熟讀經文,音樂小組用整個晚上練歌,司事要穿上得體的衣服,那麼弟兄姊妹早點休息,作為敬拜事奉的預備,也是合理的事。

二、準時到達

我有年幼孩子,明白一家大小合作準時到達教會的難處,但如果我們不預算充份時間,交通或停車的阻滯便很容易使我們失去寧靜的心,氣敗急壞地衝入教會勢必影響崇拜情緒;早一點到教會,不單避免急躁,也讓我們安定下來敬拜主。

三、為崇拜禱告

每週的崇拜雖然不像購堂那樣激奮人心,但它的重要性無可置疑,教會辦大事的基礎就在乎每主日真誠的敬拜;所以值得我們好好代禱。

四、靜默安靜

在教會裡見到弟兄姊妹,興奮交談原是無可厚非,但當崇拜快要開始時,便應安靜下來,將心思集中在主的身上,以免我們的敬拜重人多於重神。二堂詩班以前唱「主在聖殿中」(歌詞大致如下:主聖殿中,普天下的人,在主面前都應當肅靜…),也是這個道理。至於在崇拜進行時與鄰座談話,除萬不得已外,很不合宜,一方面使自己分心,一方面打擾別人,連我在台上講道,也受影響,有一次甚至因而忘記下一句該說甚麼。所以請本著敬畏主和親愛人的心保持安靜。

五、衣飾合宜

十多年前,人們上教堂都穿上最好的衣服,其副作用是引起炫耀比較,也使衣飾普通者感到自卑。但近年則剛好相反,衣飾著重個人舒適,不計外觀,副作用是過於隨便,缺乏莊重。我們可以在衣飾上用點心思,又不過份豪華,又不過份閒懶,表現出敬神敬人的外表。

六、態度投入

唱詩、讀經、聽道、甚至聽報告時的投入,可以幫助自己從其中得到益處和造就,也能感染周圍的人更專心敬拜。大家可能參加過毫不投入、「拉牛上樹」的崇拜,其中滋味難以形容,但願這不會發生在我們當中。

七、關上行動電話

這方面我在個多月前已經專文說過,就不用再多講了。

八、彼此問安

崇拜完後,有些人急於離去,錯過了彼此問安認識的機會,以致參加教會雖然以年計,但認識的人卻寥寥可數,希望我們善用崇拜後的時間,多問安招呼,使教會真正成為一個家。

但願以上的崇拜公約讓我們更能建立蒙主喜悅的敬拜。

Sunday, January 26, 2003

崇拜与你 (周君善牧師)

記得在70年代開始被邀請參加教會聚會,直到信主及洗禮,主日學老師以及教會的長執一再提醒主日崇拜是教會中最重要的聚會,是萬萬不能缺席的。從那時開始到現在,我幾乎沒有缺席任何一次的崇拜的聚會。可是,回想過去信徒的成長中,從來沒有在主日學見過一門關於崇拜的課程,甚至在神學院三年的進修,也沒有教過崇拜的神學,崇拜的歷史發展,當然也沒有教過不同的崇拜模式。但最感到不安的是自己竟然要在每一個主日中帶領會眾崇拜!所以,在1991年自己開始研讀關於崇拜的書,因著在修讀教會音樂時上過一課的崇拜與音樂,加上當時只有四本關於崇拜的中文書,便在教會中開設教會與崇拜的主日學課程。並嘗試去更改一些崇拜的程序,尋索崇拜的真義。相信大多數的弟兄姊妹都有一個同感,知道主日崇拜的重要,也知道敬拜的重要。但是,如果要問崇拜有甚麼重要時,很多參加了多年崇拜聚會的信徒也未必能即時回答。我曾問過一些帶領敬拜的信徒及教會的領袖:甚麼是崇拜?通常的回答是「崇拜….是……向主…..的敬拜」,有一些比較好的回答是「與神會面」。這是一個需要正視的問題,如果我們已經如常地每一個主日參加教會的崇拜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連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崇拜是甚麼、及為何要崇拜都不能回答得清楚,我們就有必要再去思想崇拜這個課題。

當牛頓堂要開設新的崇拜聚會時,很多會友都關心到底新的崇拜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崇拜形式。其實崇拜是要自己歡喜,還是要上帝歡喜呢?我們又應以甚麼的標準來衡量崇拜的內容、崇拜的結構、以及崇拜的形式呢?華人佈道會四堂的崇拜各有特色,有何不同呢?合乎聖經嗎?有甚麼地方需要更改?有甚麼地方需要保留?

在這短短的篇幅不能回答所有的問題,事實上,我自己也正在學習去認識上列提出的關於敬拜的課題。感謝主讓我有機會到佛羅里達州的崇拜研究學院開始這個為期三年的崇拜學博士課程,期望在未來的日子中,我們一起重尋崇拜的真義,以致可以用心靈和誠實去敬拜我們的主。

Sunday, January 19, 2003

作個新時代的好男人 (鄺偉傑傳道)

很多人都說現今社會已踏入「後現代時期」,後現代的一個特徵是一切皆是相對,並無對錯「好」「壞」之別,很多本應涉及道德範疇的決定已淪為大眾人仕的取向或跟隨潮流與趨向而行的事!因此,在這新時代作個好男人,必須擺脫潮流與文化的衝擊,建立個人內涵與質素,總括可有五方面:

一、負責任:
男性的中國移民很多嗜賭,從賭場對中國賭客的諸多優惠就可見一斑。據一些研究病態賭徒的統計,一人嗜賭起碼有廿人受累,而賭徒與罪犯有一共通點,就是用「自由」作自己的藉口,逃避對自己的行徑負上責任。耶穌說:「犯罪者就是賣了給罪惡的奴隸。」(約8:34)淪為奴隸者,何自由之有?男人若祗知要自由去享樂,受了苦卻要人為他承擔,就已喪失了男人「勇於負責」的本色了。
二、謙和:
傳統的男性形像,不容許有弱者與失敗者的出現,這種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心態,綑縛著很多生命成就沒有突出表現的男人,叫他們受屈惶恐,甚至不能建立真誠的友誼。但這大丈夫形像與聖經中受神稱許的人卻大相徑庭,摩西受神讚賞,不是因他力大,卻是因他謙和。神「抵擋高傲的人,賜福謙和的人」。謙卑的人不是卑躬屈膝,卻是對己對人看得中肯,他會勉勵別人發揮所長,而不是眨抑別人,叫人喪氣。

三、忠誠:
中國前些時候流行一句「口頭襌」:「離了沒有?」久別的朋友問別人離了婚沒有,因他們認為男人有婚外情才追得上潮流,不至落伍。聖經視婚姻為一誓約,是必須以誠信堅守,保羅也說「愛是不喜歡不義」的,壞男人愛把「愛」與「義」分開,追逐婚姻外的愛情快感,好男人卻要用愛去成就義,在婚姻關係中表現忠信及誠實,這才是一個被人讚賞的好男人應有表現。

四、擇善固執:
有一位弟兄作見証這樣說:「以前做生意靠非法回佣,現在決心不作非法勾當,單以優質服務賺取客戶的信任。」在這個習非成是、黑白不分的時代,要行事光明磊落,往往要付出代價。聖經提醒我們:「你們與罪惡相爭,還沒有抵擋到流血的地步。」(來12:4)好男人面對罪與試探時,應有「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氣概,向惡勢力誓不低頭,不尋求人的認同,不為利益妥協,清楚表明真理的立場,保持在神前面一顆清潔的良心,有這樣的行為,才算得真正的頂天立地!

五、勇於認錯:
一個廣告中的男子向女友承認低估了她所介紹的傷風藥,女友答:「我喜歡那些願意認錯的男人。」這廣告反映出女性對男性的期望,在女性地位日漸提高的時代,男性視女性為競爭對象,其實男性要克服的敵人,不是別人而卻是自己,很多男性處理不了自己的問題,抑壓於心,便向週圍的人發洩,正是累己害人!「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一個懂得幫助自己面對過錯的男人,才懂得怎樣面對及幫助別人,有錯敢認,方是敢作敢為!

是非不分,黑白顛倒的情況在現今社會日益嚴重,作個時代的男人比以往更需要神的亮光,去看清存在於別人及自己裡面的「好」與「壞」,並且要靠我們心中的聖靈作隨時的幫助,秉行公義,好讓男性信徒成為現代男人的典範! 〈本文內容參考萬得康牧師「作個新時代的好男人」,刊於北宣家訊第187期〉

Sunday, January 12, 2003

2003年的挑战(下) (陳德修牧師)

上期說到牛頓堂的開展很自然會使華埠堂事奉人手出現空缺,需要培訓填補;為回應這挑戰和增強會友做門徒的心志,我們新近成立了門訓部,打算不找教會中三頭六臂的大忙人,而是發掘新秀做部員,豈知在提名至發出邀請的幾個月間,新秀們已被多項事工招手,變成小忙人,可見教會對人才的使用率十分之高。現在門訓部計劃盡快出版一本崇拜人員事奉手冊及舉辦崇拜人員訓練班,以幫助弟兄得到更多裝備;至於小組或個人的門徒訓練,和其他培訓的工作,則仍有待計劃、推動。這部門的效果如何,現在尚未知道,但願它能發展成為主日學部和本地傳道部的規模,能貢獻教會增長。
除第三堂外,國語堂在來年也會面對很多機會和挑戰;首先,國語同工的聘請有八人回應,使我們喜出望外,費了一番功夫禱告商量,才能將恩賜、經驗不同的申請人編好優先次序,安排面談,深信主必將最合適我們教會的同工帶來。國語同工到任後,便會和其他教牧一起籌劃國語堂的長期發展策略,將國語事工帶到一個更高水平。其實國語堂經過三年多的努力,已建立了一班熱心事奉人員,但因為工場實在太大,慕道友和初信的弟兄姊妹缺乏個人培訓和關懷,所以未能充分發展。以後的工作,我看在乎建立一個培訓和牧養組織,有系統地培養人才,支援進一步的增長,尤其是近月內有多位核心份子要離開本地,這個工作更急不容緩。

差傳事工,過去一向得神賜福,不斷在宣教士人數和金額上增長,實際收入超過認獻數字的年份,遠比不夠的年份多,但今年面臨的挑戰,是認獻額不足達十多萬元,雖云經濟不景和擴堂籌款是引致不敷的主要困素,但這樣大的差額,不免叫人擔心。差傳委員會憑著信心,希望會眾在未來數月內能增加差傳奉獻,所以並不減少對宣教士的支持和差傳事工的開支,然而如果今年底差傳基金結帳時赤字仍然龐大,或會影響委員會們訂立明年預算案時的心情,但願我們勝過這個挑戰,不減低對差傳的負擔。

擴展華埠堂址,在我們心中仍然重要,因為我們需要更多地方來容納日益增長的事工。雖然擴展的方式很多,至少包括加建、購買房屋、租用地方等,但我認為最理想、又能統一解決地方問題的,是徹底重建現址。

我們大概還記得,兩、三年前我們聘請建築師繪畫了重建草圖,美輪美奐,使我們十分興奮,但當造價估計在八百至一千萬之間時,我們覺得這對教會經濟負擔太重,一時難以執行,但如果有發展商看中教會旁邊的地皮,認為可以建造大型商/住樓宇,則教會可以考慮與之合作,合併堂址土地,成為更大地皮,建設合乎社區需要的樓宇。預計這種合作方式可讓教會以較低價值建成足夠發展事工的空間,也幫助社區建成更多低價住房。這樣大型的企劃需要很大魄力和智慧,雖然未必在2003年有頭緒,但我們應常作準備,好好禱告,對神的帶領保持敏銳。

長老會成立已兩年多,但仍未有平信徒長老成員,今年的挑戰是加速培訓步伐,在短期內按立長老、與牧師們同工,牧養和治理教會。盼望會眾興起,羡慕聖工,在牧者鼓勵印證時,接受挑戰,樂意肩擔長老的職份,使教會基礎更形穩固。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恆切禱告的挑戰;教會禱告會乏人參與,普世皆然,本會亦不例外,主日早上九時的祈禱會,有時只有同工數人出席,幸好我們還有星期二的國語祈禱會、隔星期三的三堂祈禱會和每晚九時正的祈禱網,否則教會的工作只是一團缺乏靈性支持的熱空氣。但願我們明白禱告是應付上述種種挑戰的秘訣,加強我們祈禱的操練。

Sunday, January 5, 2003

2003年的挑战(上) (陳德修牧師)

2003年已經來臨,對華人佈道會來說,它將是充滿動感和挑戰的一年。

首先,英文部將在下主日開始由兩堂風格不同的崇拜合併為一,而且搬到昆士小學禮堂聚會,此舉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毅力,先要說服敬拜形式各異的兩個會眾互相遷就,再而發展一個各人都能適應的崇拜,加上安排搬遷、建立總務隊、計劃場地運作,事工相當龐大,但當一切就緒後,較大的禮堂、運動場、飯堂、教室等設施,會帶來更多的發展空間,也能讓英文部集中力量,預備差派數十到一百人去開展牛頓堂的工作。英文崇拜搬遷後,教會正堂在主日上午十一時前便會騰空,可供中文部便用,方式包括將第三堂改至上午九時十五分 (相應地將國語堂在下午一時搬到正堂聚會),或將國語堂改至上午九時十五分在正堂聚會 (第三堂則不作改動);此外,將第二堂遷至昆士小學也屬可能,但因為事關重大,要好好商討和計劃方能進行。無論如何,由於教會和昆士小學都需要時間互相觀察和適應,較長遠的借用合約大概要到半年後才能簽訂,所以以上題及的中文部改動都不會在未來幾個月內推行。

今年要發生的另一件大事是一月十五日的牛頓堂業權移交,物業轉手後,隨之而來的是地方運用的權利和責任;雖然我們打算在九月間才開始牛頓堂的中、英文崇拜,但團契、小組、會議等活動則幾乎可以即時在那邊進行 (據我所知,已經有多個婚禮和區內華人教會的聯合活動申請借用牛頓堂) ,我們面對的挑戰至少包括擬定借用守則、控制運作費用、保安、小型整修、鄰舍關係和處理上手業主留下來的租客合約。不過這些尚屬次要項目,最重要的工作,是開設崇拜,建立一個有活力、有傳福音心志的會眾;現時中文部已成立了一個核心小組,負責籌劃和推動牛頓堂事工。小組的工作很多,除顧及崇拜、佈道、主日學、團契外,也要和英文部合作,彼此配合,服侍不同文化 (由很中國化至很西化) 的人。我們打算在三、四月間發動會眾招募工作,邀請弟兄姊妹加入牛頓堂的聚會和事奉,根據現時觀察和與個別肢體交通的瞭解,實際情況與差遣一百人的目標會很相近,不過人數只是一個粗略目標,成員的背景組合 (年紀、已婚 / 未婚等) 也很重要,能直接或間接影響發展的方向和牧養策略,所以同工們將一方面主動招募,但另一方面也會客觀地回應實際參與的情況。

「一會兩址」的落實執行也是一項新挑戰,因為可以借鏡的例子不多,華人教會中,更是開創先河;如果處理得不好,有可能變得不倫不類:既沒有分堂的獨立性,也達不到在本堂加設崇拜的統一性。但如果行之得法,好處很多,包括合一計劃、彼此配合、資源共享,為日後教會發展的模式打出一條新路;同工在正反兩面衡量後,覺得這方法在本會十分可行,可以作為日後增長的藍本。

隨著牛頓堂的開發和會眾的遷移,華埠堂事奉人手肯定出現空缺,需要培訓和填補。其中影響尤大的是第三堂,預計有一半弟兄姊妹轉到牛頓堂,留下約七、八十人,要負起重組第三堂的工作,挑戰很大,但其實在三年多前當國語堂剛分出去的時候,第三堂也只有七、八十人。然而透過周牧師精明的領導、音樂水準的提高、敬拜氣氛的加強、傳福音的熱誠、及二堂會眾響應轉而參加三堂,人數得以在短期內倍增;現在由於擴堂異象,就算「打回原形」,也是值得。我們願意再接再厲,使第三堂重新增長。
【下期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