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29, 2003

耶穌我王 (林潔雲傳道)

節錄自吳思源著「願作人間照夜燈」

我是一個基督徒。

當有人以為,基督教信仰只是一套導人向善的教義教理;對我來說,它遠遠多於一套道理 ── 不管它是如何的嚴謹和完整;基督信仰更是我生命的原動力,是我安頓身心的基礎。為此,我必須略作解釋和交代。

承認耶穌對我的主權

我是基督徒,顧名思義,意思等於我就是耶穌基督的門徒,是祂的跟隨者。但在我願意作祂門徒之前,我首先是願意相信祂、委身於祂。但甚麼是相信耶穌和委身於耶穌呢?我的理解是,承認耶穌基督在我生命之中的主權,也是尊祂為我的主。(He is my Lord)換句話說,除了耶穌以外,宇宙間再沒有別的神明或勢力,足夠或必須成為我的管轄者。
這是多麼嚴肅和令人振奮的宣告:除了耶穌基督我的主、我的上帝,我再沒有別的上帝。耶穌以外,別無拯救。許多人誤會這說法太霸道了,限制了人的宗教自由。其實剛好相反,耶穌基督給人真正的自由,一份免於恐懼、威嚇和被剝奪的自由。

偉大的使徒保羅曾用優美的言辭表達基督信仰的獨特性:「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上帝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數耶穌裡的。」

相信耶穌為我而死

信耶穌不僅是相信世上曾有耶穌其人,或者是在理智上接受關於耶穌基督的正統教義,這對我來說並不足夠。我說自己相信耶穌,更是相信耶穌基督為我而死的歷史事實。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已經為我而死,所以死亡和罪惡的權勢對我再沒有效用。因著耶穌,向罪我早已死了,現在我是向義活著。

人常活在罪咎和自我控訴中。我認識不少朋友,說自己道德軟弱,常行差踏錯,不配參加教會聚會,還是糊裡糊塗的生活下去好了。更有一些基督徒朋友,因曾經在生活上犯過錯誤,便逐漸遠離教會,靈修祈禱等信仰活動日漸荒廢。問他們是甚麼原因,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的罪咎感在作崇:他們下意識的以為自己已經不配作基督徒,是如假包換的「今世之子」,信仰不是屬於他們的。

自暴自棄是人墮落後最大的致命傷。祂是代表和代替人而死的。耶穌是上帝和人之間的唯一中保。我們犯罪,上帝固然傷心,但祂不會只看我們為罪人,因為祂的兒子耶穌基督已經為我們的罪釘死在十字架上了,祂正是以自己的寶血來掩蓋我們的罪。祂為我死,我因祂而活。這是何等大的恩典。

噩運不是報應

信主後犯罪又如何?這也是許多基督徒的疑問和掙扎。特別是當命途多舛、噩運接踵而來時,不少信徒傾向覺得這是上帝對自己的懲罰:因為自己犯了錯,行了祂所不悅的事,所以祂給他們這樣那樣的報應。

錯了錯了。基督信仰所宣告的上帝,並不是一個向人追討罪債的上帝。相反,上帝是以祂獨生兒子耶穌基督的性命去為你我償還罪債。人誠然會犯罪,信了主的人也不例外,只是我們不要自視過高,以為一己的苦難或挫敗足以償還罪債。這是不可能的,更是遠遠不足夠的。其實,正是這個緣故,上帝才差祂的兒子來,成為「贖罪祭」,以一筆勾銷人對上帝的虧欠。我相信耶穌為主,也就是相信祂的代贖在我身上有效。每次我犯罪錯跌倒,抬頭仰看的時候,看到的不是一位面目猙獰的追討者,乃是那位為我的罪而死的主耶穌。

惟獨基督的人生路

信仰的路,歸根究底就是一條「惟獨基督」的人生路。年輕時讀聖經,總是不明白為甚麼保羅會說:「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林前2:2)好像是故弄玄虛或甚麼的。直至人生的閱歷豐富了,嘗過人生的悲喜苦澀,體會到自己的軟弱敗壞,才明白自己原來一無所靠,賴以安身立命的就是耶穌基督。除祂以外,別無拯救。這不是驕傲自大的妄話,而是充滿柔情和安慰的說話。
我是基督徒,這不僅是一個宗教身分,原來更是我生命之全部。

Sunday, June 22, 2003

齐来慶祝 (陳卓明牧師)

今天我們為好幾件事慶祝。首先,我們慶祝完成「四十日使命人生運動」;這運動約有700人參加,藉著主日講道、小組討論和課本研讀思想人生的目標;但願這些努力能帶給我們更多啟發和屬靈成長。

我盼望運動的完成,不等於成長的停頓,而且在過去四十天內養成的好習慣,特別是每日靈修和參與小組,能夠成為長久的委身。如果你有時間,可以再重新閱讀課本,以便更深入明白裏面的含意;或者用較多時間讀聖經(約翰福音或腓立比書是個好開始),並且坐下來整理一下人生的目標和神在敬拜、團契、作門徒、事奉和傳福音方面給我們的使命。
第二方面,我們慶祝立會42週年。神在1961年藉包括譚牧師在內的18位弟兄姊妹建立這教會,其後有長足的增長,跟著祂又呼召馮牧師來為教會打好今日的根基,以至到現在有上千的會眾,用三種語言在四堂崇拜中敬拜祂,實在奇妙。但願我們回顧過去時,看到神的信實,也更有信心推動一會兩址的概念,使教會更加增長。
最後,我們慶祝教會採用新標緻。以前我們以249樓宇的外型做教會標緻,但隨著牛頓堂的購置,有選用新形象的需要。長老會採用了一個可以表達「藉我賜恩福」的設計,圖案中的河流代表我們的福氣來源於主,兩個舉起雙手的人代表我們要將福氣(特別是耶穌的愛)傳出去。而至少在近年內,兩個人也可以代表兩個現有的堂址;盼望我們能完成分享恩福的心願。

Sunday, June 15, 2003

講心的父親 (鄺偉傑傳道)

讀過一本雜誌中一篇講論男性情緒的文章,當中記錄了這樣的一句話:「除了同性戀者之外,男人都是不會表達情緒的!」筆者引用這句說話作序,用意不是去推崇同性戀對社會具有任何正面的影響,我個人依然堅持聖經中的立埸,同性戀行為不是神創造人及訂下婚姻制度的心意!而雜誌中那句說話,祗是幽默地指出社會中的主流文化對男性的塑造及期望,生產了一代又一代「不近人情」的男性,同時說這句話的人,亦祗不過是一個十三歲的男孩!究竟現代的父親作了甚麼,叫下一代的男性接班人有如此思想。
曾立煌所著一書「男人本色」中,把現代文化為男性氣慨所下的定義總括如下:
* 男性氣慨就是可以舉起兩百三十五磅的重物
* 男性氣慨是指在競技埸上所向披靡。
* 男性氣慨就是體格壯碩
* 男性氣慨就像洛奇(Rocky)一樣,不論輸贏,都能強撐到底
* 男性氣慨就是有能力操控周遭事物
* 男性氣慨是指男人在困境時,比女人堅毅(即不會情緒化),不會衝動得立即有反應
* 男性氣慨意味著力量,不會過份情緒化,而且富決斷力

以上的定義未免把男性的能力估得過高了,男性若真能控制身邊的一切,就不會有失業、離婚、虐妻、酗酒等問題,同時,男人又是否必須隱瞞自己的情緒呢?

當神創造夏娃時,是從亞當的身體內取出一條肋骨造成的(創2:21-22),這樣的描寫是要向讀者指出神在男女關係中的定意,古代希臘神話亦有類同的描寫,智慧女神雅典娜就是從眾神之首宙斯的額頭生出來的,她從宙斯的頭而出,表明她具有智慧,夏娃從亞當的肋骨而出,正是表明神造夏娃是一位永遠伴著亞當身旁的伴侶,而肋骨是緊貼心臟,心是人思想情緒的泉源,神造女人具有細膩的思想,是去體貼男人的心,這樣男人對身邊的人是有一個講「心」的需要,男人不但要與所愛的女人談心,對家人、子女、朋友也應表達內心的思想,實在毋須刻意隱藏自己的心。
按照以上的經文,父親對兒女也應講心,不應祗顧保持自己作為家中的權威形像,變成了一位拒兒女於千里的父親,多些親近他們,講故事給他們聽,關心他們的功課,有空時跟他們一起聊天或打球,在過程中自然流露正面的情緒及態度,例如喜樂、同情、寬恕、樂觀等,甚至有時候對於他們的犯錯表現失望,也可教導兒女顧及別人感受行事,而盡量避免使用忿怒及暴力。讓子女緊貼自己的心靈成長,不但不會削減父親的權威形象,一位有血有肉的父親,他的愛卻叫人更加尊重及愛戴,亦可培養出身心更健康的下一代。其實作一個講心的父親,並不比隱藏自己的情緒容易,但沒有男人一生出來就懂得作父親的,讓作父親的慢慢去學習,與他們的子女一同成長,這已經是十分可貴了!

Sunday, June 8, 2003

使命人生消息 (陳卓明牧師)

華人佈道會推行「四十日使命人生」運動方興未艾,讓我在這裏對大家的報名參與、投入聆聽信息、出席小組和每日閱讀課本表示欣賞,並且相信大家從這運動中都已得到益處及幫助;在餘下的十多天中,我鼓勵大家更加努力,完成這個有意義的課程。從售出書籍數目來看,中、英文部參與這運動的人數達到七百,但願當我們將心思集中在人生使命的時候,主的恩福便賜下。請為教會的靈性及增長禱告,使我們可以承擔更大使命,並迎接牛頓堂在9月份開展時帶來的挑戰。
有些弟兄姊妹問及本會的使命宣言與華理克牧師在《標竿人生》所列出五個人生使命間的關係。我們的使命宣言說本會的使命是藉崇拜神、造就會眾和以言語行為去分享福音來榮耀神;使命人生則以敬拜、團契、作門徒、事奉和傳福音為人生的目標,兩者都基於聖經,並沒有相反之處,只是語言和強調點不同而已。

使命人生五個目標中的敬拜和本會使命中的崇拜相同;團契則包括在造就會眾中,而當我們整體崇拜和分享福音時,也達到團契的功用;作門徒也包含在造就會眾之內;事奉則分佈在本會三個目標之中:當我們崇拜,造就信徒和分享福音時都需要有事奉的人;最後,傳福音相等於本會使命的分享福音。

所以無論我們的使命以三點表達或以五點表達,意義都是相同,希望我們持守使命,使華人佈道會成為神喜悅的教會。

Sunday, June 1, 2003

事與願違 (陳德修牧師)

多倫多近幾天再次出現非典型肺炎個案,世界衛生組織按例將之列為「受影響地區」,美國傳染疾病控制局也按例將之列入「旅遊警覺」城市;但該局清楚說明這不代表建議人限制出入多倫多,只是提醒旅遊人士要較為小心,特別注意公眾衛生及個人病徵。多倫多月來經濟大受非典影響,好不容易熬過最困難時期,達到二十天無新個案記錄,市政府認為近乎恥辱的疫埠名稱得以解除,但隨著一個漏網沒有受到隔離的病人,將病毒再度傳播,現時懷疑染病個案,冒升至數十,使加拿大政府上至國會,下至市民,都大失所望。其實多倫多與我們憂戚相關,除了我們很多親友居住彼城外,波士頓與多市的華人教會經常都有交流,就是過去的週末,原本多倫多的四位弟兄要來主領兩個音樂佈道會、一個專為弟兄而設的晚會、並要在今天宣講主日信息,但在衡量各項因素後,長老團決定將有關聚會暫時取消(希望可以找到時間改在日後舉行),而這個決定也得到對方幾位弟兄的諒解同意。

取消聚會之舉並不容易,尤其是弟兄晚會,已經籌備多月,期待日久;社區英文班的負責人也很興奮可以為學生預備一個音樂佈道會,可惜事與願違,頓成泡影,失去精彩節目外,還得趕忙安排人負責主日講道。人生充滿失望的事,使人不覺愉快,信徒在世界中,也不例外,當事與願違時,難免頹喪,尤其是對神有撥亂歸正的期望時,更對世事產生疑問。其實要找失望的例子,不用在日常生活中尋,聖經的記載比比皆是。夏娃生下兩個兒子,本來期望他們相親相愛,豈知哥哥卻將弟弟殺死;摩西幫助本族人將埃及人擊倒,以為會得到欣賞,卻反而遭受排斥;大衛忠心服侍掃羅,卻被掃羅追殺。同樣的例子,在聖經中數以千計;一般人對付失望的方法,是清心寡慾,也減低期望,避免所謂期望越大,失望越大。這些人生智慧,對基督徒也合用,但歸納聖經在事與願違時的教訓,是神「另有安排」。

過去數年,我們都使用《不再一樣》這本書作教會的門訓課程;書中一個重覆出現的主題,是神在我們身處的環境中不斷工作,因此我們人生重要的問題不是「神在我身上有甚麼計劃?」,而是「神在我的環境中在做甚麼?好叫我配合祂的計劃。」換句話說,我們關心的不單是個人得失和前途方向,更是神正在進行的工作和方向;這也是林肯所說「與其盼望神在我的一方,不如追求我在神的一方」的意思。

參加「四十日人生使命」運動的弟兄姊妹,在閱讀《標竿人生》這本書時,發覺作者華理克牧師強調人生的目的,是找到神在我們生命中的計劃,這似乎違反了《不再一樣》所列出的原則,但當我們詳細看下去時,便會發現華理克所說及的計劃,並非「我當做那一項工作、我當住在那一區等細則問題,而是神希望我們明白人生的計劃應朝向認識神、敬拜祂、加入神的家、事奉、佈道等原則問題。其實兩本書都同意神在個人生命中有獨特的帶領和感動,但二者均指導人應先著眼看神整體的工作,然後調整自己的生命去配合主,然後就能經歷到神在自己身上的計劃,換言之是要在神大計劃的基礎上看我們的小計劃,這就是我們處理事與願違時的秘訣。
用慣了「屬靈四定律」小冊子做個人佈道工作的弟兄姊妹都記得,第一個屬靈定律是「神愛你,並且為你的生命有一奇妙的計劃。」這對生活混亂,找不到人生方向的人是一個很重要的宣告。但願讀完《不再一樣》和《標竿人生》兩本書的弟兄姊妹,能夠明白這句話更深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