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27, 2003

萬國禱告的殿 (周君善牧師)

昔日當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聖殿時,看到一個本來應該安靜、專心敬拜神的地方,擠滿了作買賣的人、及兌換銀錢的人。耶穌做了一個很具爭議的行動,將那些作買賣之人的桌子和凳子都推反了,要把他們趕出聖殿。然後說:『我的殿必稱為萬國禱告的殿。』

大部分的信徒都同意耶穌對聖殿的要求:成為一個禱告的地方。可是,在教會眾多的聚會中,又有多少信徒把禱告放在重要的位置呢?如果統計我們教會祈禱會出席的人數,是有點令人擔心的。每一個主日早上九時的祈禱會,平均有7人出席,當中超過半數是教牧同工。三堂祈禱會過去平均只有4人出席。國語堂祈禱會是最值得我們效法的,每星期平均有10多人參加。牛頓堂在今年三月開始有祈禱會,平均有8人出席。不過,每月各區在不同地點舉行的分區祈禱會加起來也應超過50人。而且各團契都有各自的分區祈禱小組,加起來也不少於100人。關顧部組織的禱告網在名單上也有過百人參與。這樣看來,小組祈禱的吸引力比教會整體的祈禱會更具吸引。

馬丁路德宣告說:「我有那麼多的事務,以致我每天若不花三小時去禱告,便應付不了。」許多的屬靈偉人,如約翰衛斯理、克理威廉等,都是禱告的勇士。甚至上一代的傳道人大多數都給我們留下常常禱告的榜樣。可是,在今天講求即時效率的時代,我們看重的是有實際的效益。所以,「貴精不貴多」已愈來愈少人響應。在教會中也不知不覺地偏重於數量過於質量。「禱告」有時只成為弟兄姊妹推卻教會工作的藉口,而沒有成為信徒生活的習慣。

如何建立禱告的習慣呢?以下有幾個建議:
一) 每天起床時第一件事向神禱告。不一定要起床或梳洗,將我們的思想模式改變一下,讓神帶領我們開始新的一天。
二) 學習寫下你的禱告。寫在你的日記簿或靈修日記上,在寫的過程中已是一個禱告的時刻。而且還可以重看自己與神同行的過程。
三) 用聖經禱告。聖經中有很多好的禱文可成為我們自已的禱告,如大衛的認罪詩、讚美詩、或向神的祈求;我們常用的主禱文都是從聖經出來的。
四)用聖詩禱告。有一些聖詩的歌詞本身是一個很好的禱文,如<你真偉大>是一篇讚美的禱文;<奉獻>是一個祈求的禱告等;可以一面唱一面禱告。
五)參加祈禱會。如果我們願意、又可以撥出時間參加兩小時的教會會議,那麼教會30分鐘或一小時的祈禱會是否沒有時間參加呢?若果不能每一次出席,也可以每月一次。教會有許多的事工需要有固定的禱告會在背後支持。

為甚麼禱告這樣難?因為當一個人在禱告時,他就要在神面前謙卑,承認神的主權、及神的能力。當我們願意藉著禱告表示對神的倚賴和信靠時,我們才能成為一間健康的教會。

Sunday, July 20, 2003

踏实主义摧毁人格的要求 (鄺偉傑傳道)

週一晚上在家聽收音機,節目主持就當日發生的時事邀請聽眾來電表達意見,他所問的問題是:「為甚麼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頓這樣受歡迎?」事源是當天希拉里在波士頓哈佛廣埸為她所著的新書「Living History」設立了一個簽名會,有千多人慕名而至,為一瞻她風采及取得她的簽名,而她所著的新書,在第一個月內已創下一百萬本的銷售記錄。出席簽名會的嘉賓亦不乏達官貴人,風頭一時無兩!對於主持的問題,聽眾當然有不同意見,有很多愛戴希拉里的聽眾都提出同一論點,就是前總統克林頓在位時帶給美國的經濟繁榮是有目共睹的,而他與白宮實習生莫尼卡萊溫斯基的姦情,卻屬於私人生活範疇,不應影響公眾對他作為總統的評價,而過程中希拉里強忍對丈夫的忿怒,在公開埸面表達對丈夫的支持,幫助他渡過彈劾的控訴,是堅強女了子的表現,亦是眾婦女的榜樣。

在整件事情,反映出美國人對英雄人物的要求是著重其工作表現多於道德及人格的高尚,一位英雄人物的界定是在乎他的功能價值,他有好的工作表現,帶給我好處就已經足夠,個人操守及道德觀屬乎私人生活,不影響他作為英雄人物的評價!其實這是實用主義的表現,最終一切環繞著物質利益的層面,克林頓怎樣看自己與實習生的關係,是否有悔意,希拉里怎樣評價丈夫的行為,這些關乎他兩人道德標準的關鍵,卻被一般人所遺忘,像是不太重要的課題。

聖經對公眾人物及領袖的要求可不是一樣,提摩太後書第三章指出監督及執事要無可指責,並且存清潔的良心,撒母耳記下第十二章亦記載神差派先知拿單向大衛指控他所犯的姦淫罪,由此可知神是把個人的道德行為看得更重;社會風氣,道德標準與價值觀隨時代不住改變,祗有聖經的話語,是我們的生活原則,亦是不變的真理,我們應以聖經為鑑,不要以俗世的標準為原則。

Sunday, July 13, 2003

牛頓堂通訊〈三〉 (周君善牧師)

距離牛頓堂在九月七日開始的事工只有短短兩個月,從二月到現在,中文堂的牛頓核心小組總共召開了十一次會議。除了釐定了事工的發展路向之外,也成立了不同的事工委員會並開始進行招募的工作。在這段開會商討的過程中,我們各人經常彼此提醒要與神保持密切的關係,也不忽略與家人兒女的相處時間,以信心去經歷神奇妙的作為。而且在三月份開始週三晚的祈禱會,也固定有約十位弟兄姊妹同心的禱告及敬拜。深信我們的神必親自堅立祂手所作的工,以下是各主要事工的進展概況:

崇拜部 牛頓堂崇拜委員會已於四月份成立,總共有七位成員。委員會中除了有崇拜基本的需要部門(敬拜小組、迎新組、司事….等)外,特別增加一個讀經小組,希望能夠將神的話語再一次有效的在崇拜聚會中被宣講出來。崇拜的程序採用揉合的崇拜模式(Convergence Worship),由四個進程(Four-fold)組成。揉合的崇拜是著重崇拜的神學基礎及歷史演進,以現代人接受的方式,幫助敬拜者在崇拜中經驗神的同在。四個進程是一)進入、二)話語、三)回應:奉獻及聖餐、四)宣揚。在一般華人教會的崇拜程序中,也是大同小異,其中所不同的是不同程序項目的位置安排;及加強音樂、話語、聖餐、和禱告這四個基本的崇拜元素。讓敬拜者能參與及投入敬拜,將注意力專注在我們所敬拜的上帝身上,以致在崇拜中經驗上帝的同在,更新我們與上帝的關係。

信徒造就部 感謝主在建立事工委員會的過程中,信徒造就部是最先組成的。因為在實踐神的使命中,有效訓練信徒成為主的門徒是最終的目標。所以,這個部門肩負重任,要制定出有效而又清楚的途徑幫助在不同階段、及不同年齡的信徒邁向成熟。也因為這樣,這部門到現在還是在研究及討論的階段。我們深信,經過深思熟慮而制定出來的牧養模式,可以不斷為教會培養出有屬靈質素的信徒及領袖。

外展部 這是我們向社區分享主愛的事工部門。我們開始招募委員時出現許多的困難,幾乎不夠人手成立外展部的事工委員會。但是,神知道我們的需要,在六月份終於組成了一個九人的事工委員會。並且在四月份已預備幾位弟兄姊妹幫助我們做搜集及分析牛頓市及鄰近地區的人口調查的工作。所以,目前最急切的工作是宣傳,現在已預備好在不同的報紙刊登廣告;並計劃派發及郵寄一切的宣傳單張。希望在九月至聖誕節期間可以舉辦一次以上的福音性聚會,並在本地傳道部的支援下訓練更多的栽培員,及傳福音的勇士。

兒童部 兒童的事工與崇拜及主日學是息息相關的,為了讓家長能專心崇拜及參加主日學,我們希望可以建立一個健全的兒童事工,好像華埠堂一樣。感謝主,經過中英文核心小組商討後,終於在五月初成立了一個有十人組成,由張立惠傳道帶領的牛頓堂兒童事工委員會(NCMC, Newton Children Ministry Committee)。成員有中英文堂的弟兄姊妹,藉此加強中英文堂家長們的溝通,也希望兒童事工更有計劃地安排不同時段的節目。經過多次的會議後,大家同意將主日的兒童節目分為兩大部分:兒童崇拜及兒童主日學。由一個聯合的兒童事工委員會(NCMC)負責策劃崇拜及主日學的課程,一同決定需要招募的人手,及釐定事工的發展方向。英文堂的弟兄姊妹負責9:00-10:30的兒童崇拜部分,中文堂的弟兄姊妹負責11:00-12:30的兒童主日學部分。期望這個健全的兒童事工能吸引更多未信主的家長參加我們成人的崇拜和主日學。

除了以上的部門,核心小組也在五月的會議中增設一個差傳部。這不是要與華埠的差傳委員會分開,相反,是要協助差傳委員會推動牛頓堂的差傳事工,藉此繼續擴展神的國度。

Sunday, July 6, 2003

双重国籍 (陳德修牧師)

七月四日是美國重要的日子,一般稱為國慶日,但準確一些,應該稱為獨立紀念日。在1770年代,當時仍是英國殖民地的13個州,瀰漫著反英情緒,我們身處的波士頓,更是革命溫床。先是1770年3月,民眾向英兵示威,引起衡突,英兵開槍殺死五人,是為「波士頓屠殺」;繼而在1773年12月,一群民眾湧上英國商船,將其上茶葉丟入海港,引致英國取消麻州的自治權;最後;波士頓英兵奉派於1775年4月到Concord市擄取平民軍的武器,引發武裝衝突,雖然該役一日內便終止,但武裝革命迅速漫延,13個州紛紛成立反對政府,以1774年在費城成立的「大陸議會」為基礎聯合起來,並在1776年7月4日發表獨立宣言。嚴格來說,各州此時並沒有聯合政府的體制(「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名稱在1781年才出現,美國憲法在1787年才擬訂,華盛頓在1789年才就任首位總統),但歷史上一般以獨立宣言發表日為美國誕生的標記。

早期各州權力很大,聯邦政府勢單力薄,經過了近百年的演變,才發展成今天強大的中央政府。美國自始便是由移民成立的國家,時至今天,不少中國人入了美藉,我們會眾中也有許多美國公民。世上大部份國家都不容許雙重國籍,但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卻實在擁有雙重國籍,一是地上的國籍,一是天上的國籍。有一位解經家從聖經觀察到,地上有三個群體是神所設立的:家庭,教會和國家。雖然有其他解經家提出異議,認為國家並非神所設立,乃是人類結集的產品,但神在世上命定掌權者,給他們權柄,讓他們可以完成賞善罰惡的功能,卻是毫無疑問,有經可考。既然神樂意協助世上國度成功,以便成就祂的心意,信徒們也應和地上政府合作,使人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的度日」(提前2:2)。我在今日第二堂中,會從羅馬書13:1-7講解信徒對國家應有的態度和責任。根據一項調查,在2000年的大選中,百分之四十的福音派信徒沒有參加投票,這是叫人失望的數字,如果這種消極態度代表了信徒對政府工作其他方面的參與,就十分使人擔心和羞愧。

主耶穌吩咐門徒在世上要做光做鹽;光的作用有二:照出黑暗和照明出路,國家、文化既然是人的產品,自然有其黑暗的角落,信徒受託要指出這些黑暗,但更積極的是為國家指出一條出路,就是歸向光的源頭。鹽的作用也有二:調味和防止食物急速腐化,對國家來說,就是調和鬥爭,化暴戾為祥和,而且防止國家在文化和價值觀上急促腐化。在未有冰箱的時代,人類要保存肉類,只有靠用鹽馣,但我們卻知道,就算有鹽,也不能長期保持肉類不變壞;同樣,信徒的努力,不可能完全防止文化不變質,使地上成為理想的樂土,但至少可以造成延遲急促腐敗的作用。
讓我們回頭看一看天上國民的角色。腓立比書4:20說:「我們卻是天上的國民,並且等候救主,就是主基督,從天上降臨。」要推動地上國度的工作,需要創造很多活動、繁榮、就業機會等,但天上國民的特色,竟是安靜等候基督的降臨。這看起來相當靜態、消極,也是令不少人攻擊基督教的地方;但等候基督,並非消極,而是顯示世人,紛紛事務,不是生命的全部,更豐富長久的生命,在基督裏;而且在塵寰之上,有更高盼望,於失意灰心之中,神已設立了解救出路,這不單對個人有效,對國家也是同樣真實。讓我們天上國民的身份、盼望和特徵,更充實地上國度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