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31, 2000

歲末感言 (林潔雲傳道)

電腦 2K蟲病毒的恐懼,回憶中仍有餘悸。元旦日,慶幸一切如常。轉眼間,2K將成歷史陳跡,想不到在這最後一週,本區的屠殺事件,頓使七個家庭失去摯愛的家人,願神親自安慰他們。
在科技日新月異,資訊發達,追求效率中,我們已陷入高速生活的危險中,好比一隻浸在逐漸加熱水中的青蛙,快被燙死而不知發生什麼事情。雖然不能適應的是少數,但能適應的又付上多少代價?健康、和諧的生活,關係的冷漠,人情的冷酷,因工作不順的煩躁,身體疲憊而發的怨言…,這一切都顯示人性被扭曲與摧殘。一位美國高中校長在學校開課首日送給他同工一封信:親愛的老師,我是一名集中營的倖存者,雙眼曾親睹沒有人應該見証的事物--一些由有學識的工程師所建造的毒氣室;一些被受過教育的物理學家所毒斃的兒童;一些被曾受專業訓練的護士所殺害的初生嬰兒;一些被高中及大學畢業生所射殺及焚化的婦女和嬰孩。因此,我對教育充滿懷疑。我對你的要求是:幫助你的學生成為一個人。
你永不可製造出滿肚知識的怪物、掌握技能的精神變態者,或飽受教育的屠夫。閱讀、寫作和數學都很重要--只有當它們是被用來使我們的兒童變得更有德性。
我們誠然認同社會責任帶來的諸般壓力和勤勞:進取是需要,但在盡用每一天的時間和精力中,我們是否苟同這效率生活帶來的錯誤目標:自我的膨脹、投機、金錢至上,人的物化,效率至上…。愛高速若不知調校速度,停不下來的高速足以致命,害己害人。
生活在此世代,唯靠基督掌管我們的生活,才不致被淹沒、失落,在此年終歲首,願摩西的祈求也成為你我的禱告,「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求你使我們早早飽得你的慈愛,好叫我們一生一世歡呼喜樂…願你的作為向僕人顯現,願你的榮耀向他們子孫顯明,願主我們上帝的榮美,歸於我們身上,願你堅立我們手所作的工,我們手所作的工,願你堅立。」詩90:12-17

Sunday, December 24, 2000

回想聖誕 (鄺偉傑傳道)

在聖誕節期間,人們都會忙於購物,在家中佈置燈飾,進行各式各樣的慶祝活動。為了進行這些活動,甚至把自己弄得比平時更忙碌。若能為家人及朋友倍添歡笑,忙也是值得的,可是在忙碌的當中,你有否想過聖誕節是怎樣開始呢?

首先我們知道,聖誕節的開始,不是主耶穌親自命定的。主耶穌設立聖餐是記念祂的死,但祂從沒有叫門徒追溯祂降生的日子以作慶祝。早期教會的一位教父俄利根曾經寫過:「在聖經中無記載過任何人慶祝主耶穌的生日,祗有俗世的君王才會訂下日子叫人們慶祝他們出生的日子。」主耶穌沒有定下一個節日叫人慶祝祂降生,並不是不許人這樣做,而是祂是位與別不同的君王,祂知道祂的死比降生更重要!

既然不是主耶穌的教導,那麼聖誕節是怎樣開始的呢?聖誕節的英文Christmas 意思其實是Mass of Christ即是基督彌撒,是初期教會於四世紀時開始的傳統 。主耶穌真正降生的日子,未必是十二月廿五日,正確的日子很難確定,而初期教會將它定於十二月廿五日,是有其歷史因素的。
公元326年,君士坦丁大帝再次統一羅馬帝國,把首都定於君士坦丁堡。由於在之前的內戰時得見十架的異象,預言祂獲勝,所以歸信基督,使基督教成為國教,並把當時一個在十二月廿五日供奉太陽神的慶典改為慶祝主耶穌降生。但此事亦曾引起風波,因為當時在米索畢達米亞的基督徒,不滿西方基督徒把異教徒的慶典改為基督教節日,而西方的信徒亦不滿東方的同道對主的降生持冷淡態度。這件風波終被平息,但對今日的信徒亦是一個提醒。新信主的信徒會將他們故有的文化思想帶入基督教信仰中,促成一些傳統的改變,這些改變有時是好的,但若違反聖經,其他信徒就當耐心教導,而關乎一些沒有絕對答案的爭論,就要用愛心包容,避免無謂的爭端,這也是使徒保羅於林前八章一至四節的教導!

Sunday, December 17, 2000

請來參加第三堂崇拜 (陳德修牧師)

第二堂崇拜人多擠迫,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原本以為360人是正、副堂所能容納的極限,但在過去幾個月都突破了,有時甚至達到400人的記錄。教會必須增長,這是主耶穌的心意,但地方有限,眼見第二堂的增長受到窒息、邀請新朋友聚會的動力下降、新朋友來臨後不能找到空位坐下,都是需要急切正視的問題。鑑於早上十一時是大多數人喜歡的時間,所以額外開設一堂早上崇拜似乎可以解決問題;但這樣做必須借用外面地方,而在華埠租借夠大的地方不易(就是借到了,將來租約一旦改變,百多人的會眾不知要到那裏去),此外,現時的中文同工僅夠照顧總共三堂的崇拜,恐怕不能好好兼顧另一堂聚會。

餘下最合理的選擇,就是努力發展下午一時的第三堂崇拜。現時第三堂的聚會人數約在120-150之間,還有170個空位可供發展;一直以來,很多會友不習慣下午的聚會,而年青的家長也認為下午時間缺乏兒童節目,所以情願忍受第二堂的擠塞。但上述問題是可以解決的,為了教會整體的發展,我們需要重新調整和適應,讓更多人可以進來找到空位子坐下聽福音,這可能要付上一點代價,但深信必蒙主欣賞和悅納,你和你的家人也可能得著意想不到的收獲。我們希望明年有70人願意回應這個呼喚,由第二堂轉到第三堂聚會。

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如果要添設兒童節目、主日學等活動,以便第三堂崇拜更全面和更具吸引力,就先要有願意幫忙的人手。初步計劃的兒童事工,包括全面的嬰兒照顧和兒童詩班。如果你能夠轉到第三堂,那是最好,但如果你需要留在第二堂,也請你考慮在下午一時投入這些事奉;下午的兒童事工,不單幫助第三堂發展,亦可以協助國語堂增長!如果你擔心午飯的問題,我們可以安排集體自費購買食物,在昆士初中飯堂進食,務求不會使你空著肚子事奉或聚會。

弟兄姊妹,請響應這個呼召,騰出空間,讓第二堂增長,也讓第三堂和國語堂充實發展,使教會不致停滯不前。第三堂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崇拜,這從「回到聖誕」音樂劇的製作和受歡迎可以看到,但願你考慮成為其中的一份子。現在謹將有關的初步計劃列在下面:

2001年 1月14日 舉行問卷/招募調查。
2月18日 每月出版「第三堂通訊」,傳達異象。
3月18日 「第三堂開放日」,邀請第二堂弟兄姊妹,在當天到第三堂參加崇拜。
5月初 開始嬰兒照顧服務。
6月初 為轉到第三堂者舉行差遣禮。
7-8月間 開始兒童詩班。

Sunday, December 10, 2000

打勝這場福音的仗      (王誌信)

波士頓世界書局有一個專櫃寄售法輪功書籍十五種,另有書架售賣佛教書籍一百零一種;基督教書籍則一種也沒有。波士頓唯一的公開中文圖書館:華僑文教中心圖書館藏有中文書籍近萬冊,其中佛教書籍一百廿六種,基督教書籍只有一種。

目前在波士頓,在書籍推廣方面,基督教是落了下風。尚幸在報紙方面,我們有號角紐英倫版足以與異教抗衡。雖然佛教有真佛報、慈濟月刊,但內容狹窄,發行量不多。反觀號角,由於每期的專題、社論、時事分析、愛心匯點、見證文章等充實的內容,使讀者樂於閱讀。我們有堅強的發行隊伍,加上整個市場獨有的派報隊,使號角在讀者群中卓有名聲。每期萬份的發行量,也足以與任何暢銷報張抗衡。

兩年來,感謝主,號角不斷收到讀者決志表,都依居住地區分給鄰近教會跟進。最近,我們開始收到讀者求助信。由於涉及的問題性質,我們已經將它交給中華基督教會的譚天鈞醫生跟進。順帶一提的是:讀者求助個案多半不適宜公開。「愛心匯點」版刊登的只是每月處理許多個案當中的的一件,而且都是需要讀者捐款的才登。要是某個月沒有合適刊登的個案,便乾脆不登,改刊過往個案的最近進展。

感謝主,在廣告小組努力下,目前我們已略有成績,比第一年好多了。不過談到收支平衡,那還有好些距離。紐英倫版目前全是義工,沒有辦公室。純製作費每月要二千五百元,廣告和奉獻每月不到二千。我們很需要多些廣告,多些經濟支持。無論你是介紹廣告或是奉獻,不論多少,都極表歡迎。我們很有需要,請你幫忙。

最需要的還是對整個文字福音事工的關注。捐贈屬靈書籍和福音書籍給公共圖書館和僑教中心圖書館、撰寫教會活動報導給公眾報刊、協助派發號角給鄰居和同事、同學,在經濟上支持文字福音事工,並支持本地傳道部將這些事工列為支持對象。

請將文字福音事工列入你的代禱事項中。將你所知道的工作人員列入你的代禱名單。用禱告托住他們,與他們同工,一起去打勝這場福音的仗。阿們。

Sunday, December 3, 2000

回到聖誕 (周君善牧師)

甚麼是「回到聖誕」音樂劇?
這是一個用歌唱、舞蹈、及話劇的形式去講述耶穌基督降生故事的舞台劇,劇中主要用歌曲把整個故事串連,著重音樂的表達,所以稱為音樂劇。而「回到聖誕」是這個劇的主要內容,劇中兩位主角在一個聖誕節的晚上遇見天使,結果飛越時空,被帶到聖經的時代,並目睹耶穌基督的降生,因而明白聖誕的真義。故事頗具創意,而且劇中十四首新歌,首度公開演出。
為甚麼會有「回到聖誕」音樂劇?
兩年前(1998)本會三堂詩班計劃在該年聖誕節的平安夜晚上預備一個特別的音樂節目,而構想了一個音樂劇,於是開始編寫故事及尋找適合的詩歌。但意外地這個簡單的構想竟成了一個大型的製作,吸引了約四百人的觀看,也有七人願意決志信主。所以,今年年初全體詩班員及製作人員決定再做一次。上帝也不斷供應我們各方面的需要,包括有一群熱心愛主的音樂家,創作了十四首歌曲,又重新編排舞蹈,以及修改了部分的故事內容。再加上幕後人員的參與,包括音響、燈光、道具、服裝等的配合,使這個音樂劇有更完整的配搭。我們決定在昆士小學禮堂演出,因為那裏有一個正式的舞台,而且可以容納三百八十位的觀眾。兩場的演出,希望可以吸引三百人以上的未信朋友,讓他們明白聖誕的真正意義。
我可以怎樣參與回到聖誕音樂劇?
我們知道籌算在人,成事在神。所以,在籌備這個音樂劇時,除了緊密的綵排之外,也不斷的禱告;並且組織了一個祈禱組,每週收集不同的代禱事項,為這次的音樂劇禱告。盼望弟兄姊妹也在禱告中支持這次音樂劇的演出。另外,最希望能看到有更多的新朋友出席觀看,這需要弟兄姊妹的邀請和參與。最後,在兩場的演出時,也需要大量的招待員及陪談員,有興趣者可與周牧師聯絡。希望今年的聖誕,我們都能夠幫助更多人明白聖誕的真義。
平安夜(十二月廿四日)晚上七時卅分在本會禮堂將有一個「回到聖誕」的歌唱晚會。介時,詩班將以歌唱的形式與會眾重溫「回到聖誕」的精彩歌曲。祝各位有一個快樂的聖誕。

Sunday, November 26, 2000

為甚麼感恩節變成了「火雞節」? (陳德修牧師)

感恩節起源自美國,背景很有意義,原本是一班追求自由及美好生活的歐洲移民,在克服千辛萬苦、開墾耕種、有所收成後向天父獻上感恩。感恩節提醒人不要自高,以為可靠己力建立一切;也提醒人要知足,常存感謝的心,欣賞簡樸的生活。可惜近年很多美國人(包括新移民)忘記了這些深遠的意義,最後連感恩節這個仍可能引起一點感謝思想的名稱也棄而不用,乾脆叫它為火雞節。

感恩節變成了火雞節,反影了多個現象。首先,現代人不習慣感恩這個嚴肅的題目,單單提到名字就已經覺得不自然。「吃火雞」卻令人很舒服,總而言之,著眼物質比著重意義容易得多。其次,感恩要求人謙卑,甚至使人自覺渺小或不配,火雞則是自己努力賺來的,人有我有,在某程度還可以表現自己的成功。第三,感恩要有對象,不相信天父的人很多時不知向誰感恩,所以索性吃火雞就好了。

同樣的理由,復活節變成復活蛋節、白兔節;聖誕節變成聖誕老人節。從社會學的角度看,這可以說是世俗化的過程。要將信仰要求人思想有關人生嚴肅的問題變為歡喜快樂笑嘻嘻的問題;一般人趨向如此,但教會的弟兄姊妹卻不應如此。我們的信息雖然未必受歡迎,但我們的使命卻是要時常將生命的問題宣示在眾人面前,讓人在永恆與短暫中間作一個選擇,因而有機會得著永生。

Sunday, November 19, 2000

我不知誰掌管明天?! (鄺偉傑傳道)

身為一個基督徒的我,當然知道誰掌管我的明天,以上的題目所指的,是美國總統大選的目前情況,無人知道是戈爾還是布殊掌管明天的美國。

直到執筆之時,佛羅里達州尚未決定是否准許重新用人手點票,共和黨當然希望保留勝利的票數,而民主黨卻希望重新點算會帶來勝利,再加上選票設計的合法性受質疑,引起很多民間反應,共和黨亦可能會要求在其他地方從新點票,一時之間,佛羅里達高等法院的裁決成為眾所矚目的新聞頭條。

居住在美國,我對這國家的自由平等十分欣賞,雖然「選舉2000」目前乃是「混亂2000」,但總統終會被選出,選舉制度雖然不是完美,但仍然是一個讓人民表達意願、按法律進行裁決的法治制度,比起在香港進行的特區首長選舉,深受中國領導層影響的局面,的確是開明得多!

人的制度始終不可能完全,所以開明的同時必定會發現問題。這同時也提醒我們真正能夠把握的希望不來自人,縱使我們知道下任總統是誰,他會有如何的政績也是我們此刻不能預計。1960年甘乃迪在大選中險勝尼克遜,但當時有誰會知道,這兩位總統在今天的美國人心中留下天淵之別的印象。法蘭克羅斯福被選為總統時,他的一位親戚取笑他說:「這個大國總不能在數年內被弄跨(”it’s too big a country to ruin in a few year!)。」但他卻成為美國最傑出的一位總統。

我們不可預知這國家的前途,因為美國總統也是人。人的心實是難測,總統也有其軟弱,我們必須為他祈求,同時我們應清楚知道,真正倚靠的對象是神。聖經教導我們不要為明天憂慮,卻要先求神的國與義,生活所需的一切神會賜給我們(太6:32-34)。神是全能的神,祂的心向我們是顯明的:祂何等愛我們,已透過祂愛子為贖我們的罪受死表現出來,你若有祂為你掌管明天,就不用憂慮了。

Sunday, November 12, 2000

做個好「差遣者」 (陳德修牧師)

在羅馬書10:10,保羅列出得救的方法說「人心裏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裏承認,就可以得救」。在10:13,他加上「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這幾句話,成為日後衡量人是否得救的標準。儘管這個標準看似簡單,但保羅跟著說:「然而,人未曾信祂,怎能求祂呢?未曾聽見祂,怎能信祂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若沒有奉差遣的,怎能傳道呢?」(羅10:14-15)可見人信主得救,是起始於差遣(send)。差遣傳道者的那位,當然就是主,但從聖經中我們可以看到,主也將差遣的工作,分派給教會,正如安提阿教會差遣保羅和巴拿巴外出宣教一樣。(徒13:3)
華人佈道會積極參與差傳事工已有23年時間,在「差錢」方面,有相當的成績,但在「差人」方面,仍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有一位差傳專家說,本地教會的差傳工作是否成功,往往視乎這教會是否全心投入做一個好「差遣者」;如果整體尚未到達這理想,至少也有一班人願意將他們的熱誠、事奉核心、甚至人生目標全力付上關心宣教士,以宣教士和宣教工作為喜樂,才會產生美好的果效。根據我的觀察,本會的差傳委員正是這樣的一班人,但如果單靠這七、八個人,教會仍不能做好差傳;我們需要更多的人參與,做負責任的差傳者。

一個好的差遣者,應該在經濟、禱告及友誼上支持被差出去的人。近年教會支持的宣教士雖然日有增多,但離開華人教會應當承擔的角色還遠,現在正是華人佈道會鞏固加強宣教心志的時間,以預備將來主把更多的宣教士交託給我們。

Sunday, November 5, 2000

為君王禱告 (周君善牧師)

還有兩天就是美國總統大選的日子,現任的總統已就任兩屆,一共八年,無論如何也不能再連任。所以,所有美國人都將他們的注意力放在兩位總統候選人— 高爾及小布殊的身上。從民意的調查顯示,支持他們兩人的票數十分的接近,所以,今年的總統競選將會非常的激烈。

基督徒對總統的選舉也應該關心,更應該積極了解兩位候選人的政綱,以致作出一個明智的決定。對於沒有投票權的基督徒來說,不應該因此而漠不關心。因為,每一位在上掌權的人,他們的權柄是上帝所賜的。在箴言21:1『君王的心在主的手中,就好像河道裏任他隨意轉流的水一樣。』(當代聖經)每一位在上掌權的人,包括總統,他們的心若願意被神的手來操縱的話,這個國家是有福的。因為『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都看為正,惟耶和華衡量人心。』(箴21:2)每一個人都以為自己所作的是對的,惟有上帝審察他的動機(現代中文譯本)。
所以,我們應當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懇求、禱告、代求、祝謝,使我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的度日(提前2:1-2)。不論今次大選的結果如何,我們應當為未來的總統禱告、代求及祝謝,以致我們在這個國家居住生活時可以得享平安。

Sunday, October 29, 2000

1031 (鄺偉傑傳道)

十月三十一日是美國人所慶祝的萬聖節,但對於基督徒來說,萬聖節並不祗是另一個俗世節日,卻是我們要傳揚真理的一個提醒。

萬聖節的起源可追尋至古代賽爾特人(Celts)的新年慶祝活動。賽爾特人是起源於愛爾蘭、威爾斯及蘇格蘭的一個民族,他們古時的習俗是於每年的十月三十一日慶祝全年最後一次的收成。
時至今日,賽爾特人的習俗已不甚普遍,取而代之的是今日美國人的慶祝活動。家家戶戶點南瓜燈,孩子們扮作鬼靈精逐家逐戶要糖果,這活動表面上祗是遊戲性質,但內藏一定危險性。曾經有人把藏有刀片的蘋果及有毒的糖果派發給兒童而釀成悲劇!另一方面,這活動的意識也不正確。聖經教導我們戰勝鬼魔是靠著神的力量,而不是用物質把他們打發了事。可惜的是一般美國人都沒有意識這問題。根據去年一調查顯示,祗得39%的美國成人認為有關巫術、
疆屍的電影、電視及書本是對人有害,而抱相反態度的,往往是青少年及年青人。

除了普羅大眾的「扮鬼扮馬」慶祝外,不容忽略的是一群信奉巫術及古代神秘宗教的人,他們也在十月三十一日進行季節性的慶祝活動,他們的信仰被稱為Neo-paganism(新異教主義)及WICCA(Witchcraft,即巫術的簡寫),而他們稱這節日為Samhain。在那天,他們向眾多的神靈感恩及進行儀式,並紀念亡魂!

要抗衡這些異教文化,我們不可忘記神與邪術是誓不兩立的(出22:18),信徒要向子女說明這些習俗的危險性及不良意識,一些教會都會舉辦一些秋收慶祝活動,向神感恩,要扭轉人們對邪靈的好奇,宣揚真理並不容易,但卻不能不做,因為在1517年的十月三十一日正是宗教改革的開始,馬丁路得在威登堡的教堂門上釘上九十五條改革條文,維護真理的抗爭是在1031開始的。

Sunday, October 22, 2000

基督徒與選舉 (陳德修牧師)

在兩個多星期之後(11月7日),這個國家會舉行大選,除總統及副總統外,國民也要選出國會及本州的參議員和眾議員,此外,麻州公民更要在八條問題(個別城鎮可能更多)上投贊成或反對票。有人指出很多中國人入籍美國目的在乎保住社會福利或申請親人移民,其他公民責任一概不理,這是不公平及沒禮貌的批評,但如果我們連投票選舉的基本責任也不付上,便難怪別人議論了。
或者有人問:「我不是美國公民,選舉的事與我何關?」不錯,大選對非公民暫時沒有直接關係,但有一天你也可能成為這國家的公民,你現在對投票的認識和態度,肯定會影響將來的參與。就算你只是留學生,不久便回歸本地,在那兒也應該有需要你參與的地方。孫中山先生說,政治是有關人民生活的一切事。這是廣義的說法,一個比較專門的定義,是「政治是參與、影響或監察國家或政府在立法、行政及司法上的活動」。我們今天暫不討論投身政界或影響政令的行動,而集中在監察政府的任務,因為這和選舉有緊密的關係。

主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約 8:12),也對門徒說:「你們是世上的光」(太 5:14),提醒我們要向世界反影出祂的光。

我們相信人會犯罪,需要光照;同樣,政府也會犯罪,需要光照,這就是基督徒應該監察政府的基礎。如果教會對社會問題、國家政策不聞不問,社會和國家失去接受光照的機會,必然受到虧損,但反過來說,教會活在不良的環境中,同樣也會受對虧損。當然,在監察、討論的過程中,未信主的人不會接受「說教」的一套,因此聖經教導我們「傳揚祂,是用諸般的智慧」,透過大眾能接受的語言,陳明事物利害的關係,以致社會不致急速腐化,成就「世上的鹽」的角色。

投票選出合適的當政者,是基督徒參與和監管政府的一個基本行動。以下是在這方面有心得的基督徒作者提出的一些原則:

1. 要花時間找出參選人的理想、政綱、過去表現和能力。雖然要充份瞭解競選諾言內的一切課題並不容易,但起碼我們應有初步的概念,以免「看誰高大英俊」便投一票。
2. 政府不單有促進國民物質生活的責任,也有維持公義道德的責任(羅 13:1-4),所以參選人的品格及道德觀念也是投票時應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
3. 話雖如此,參選人是否基督徒不應是決定性的因素。正如基督徒水喉匠不一定是最好的水喉匠,基督徒參選者也不一定是承擔該職位的最好人選,我們要各方面參詳,然後做一個平衡的選擇。
4. 禱告作為投票的準備。在做了能力所限的瞭解工夫後,便以禱告的心投出一票,不但為自己的選票交託,也為選舉的結果和眾參選者祈禱,求主使「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
5. 無論選舉結果是否合乎自己理想,也應放下成見,以整體為重,並且明白監察的工作仍在繼續,以確保當選人真正成為人民的公僕。

Sunday, October 15, 2000

二千年中秋攤位問卷調查報告 (本地傳道部)

親愛的弟兄姊妹:

你們平安! 光陰似箭,不知不覺間距中秋攤位慶祝活動至今已有三個月。 感謝神!問卷調查的結果終於做好了,雖然收回來的問卷比去年少了百多份,只有二百零三份,其中二十份更因資料不完而作廢。 但是由於今年人手比往年少和問卷的問題比較詳細,所以成績已算不俗。 其結果分析如下: (XX/YY 代表今年的結果與往年比較,以百分比率為單位)

受訪者以三十一至四十歲婦女為主 (75/62),他們來美少於十年者為多(58/50)。四成多受訪者認為信仰對他們生活重要 (43/40),但超過七成卻沒有宗教信仰 (74/39),在有信仰的人中,佛教徒佔人數最多(16/18)。受訪者中七成半對基督教有良好印象(75/65)。
約四成受訪者住在波士頓市及鄰近市區,而約兩成則住在波士頓南區,尤以昆市為多。 這三區受訪者中,每區分別約有六成人聽聞過本會,而在波士頓市和鄰近市區聽過本會的人中更有八、九成曾參加過本會的活動或聚會。
這些人以參與社區英文班最多,其次是主日崇拜。 大部份受訪者 (約七成) 對健康教育講座表示有興趣,而四成人則表示願意被探訪或收刊物,如號角月報。
八成半受訪者都有子女,年齡以十歲以下為主,佔了七成。 約三成受訪者表示願意讓子女參加課餘補習班或兒童/青少年暑期班。而他們亦有興趣參加一些與青少年有關的講座,例如:如何教育子女、如何與子女溝通等等。
結論: 今年受訪者的背景,包括性別、年齡、居美年期與上一年大同小異。 可是問卷的結果比上一年可說是有喜有悲。 可喜的是根據統計數字,聽聞過本會的人數比往年有輕微增加。 而且聽聞過本會而又參與過本會活動或聚會的人數有顯明的上升。 雖然如此,數字亦顯示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比去年多了一倍。 試想若其他宗教,如佛教或法輪功捷足先登,同胞信主的機會便大大降低了。
還有,從問卷結果中,可知社區情況一二。 健康教育、子女教育講座、被探訪或收刊物、課餘補習班或兒童/青少年暑期班都是他們的需要。親愛的弟兄姊妹,若神給你感動和負擔,你們是否願意接受挑戰,成為神藉以賜恩福的工具呢?(圖表統計見附頁)

Sunday, October 8, 2000

我們的神學生 (陳德修牧師)

有人以聚會人數多寡而衡量教會是否健康;有人要求更加嚴格,以洗禮人數多少作衡量的準則;有人期望更高,以神學生的數目作為牧養工作的指標。無論我們同意這個指標與否,神學生的產生對地方教會和上帝的整個國度都十分重要,因為他們代表了傳道人的來源,教會如果重視傳道人,便也需要重要視神學生。
華人佈道會近年來神學生與會眾的比例未算高,但今年上帝恩待我們,在我們中間呼召了五位(還有一位應該很快便加入我們支持的名單),進入神學院預備自己,要將來被主全職使用。我以也當過神學生,明白二至四年不等的神學訓練得來不易,所以有責任要好好學習,充實自己;另一方面,也要開始努力佈道、參與事奉、培養品格,以免閉門造車,學識和教會生活脫節。但對教會來說,亦有責任將我們的神學生撫養成材,幫助他們最終走上全職事奉的道路,這包括經濟的支持(神學生畢業時如果因學費而負債,要在傳道生涯清還,是極其沈重的負擔)、事奉的崗位(應該讓他們承擔領導的角色,特別要注意發展他們教導的恩賜)、和工場的轉介(最理想是聘用在自己的教會,否則也應該協助他們找到合適的工場)。

今天週刊附頁列出了五位我們現時支持的神學生簡介,她們都是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其中大部份還有多年的工作經驗,相信大家讀後必定讚美上帝的呼召,以下我謹寫出一些個人觀察:
* 五位神學生全是女性。但願弟兄們趕快興起,回應呼召,不甘後人。
* 其中四位是在美國出生,証明上帝賜福給我們的英文事工,但願中文 堂也產生更多神學生,成為華人教會中中、美文化的橋樑。
* 其中三位生長在基督化家庭,証明自小便被帶到教會的兒童長大後不一定反叛,她們深厚的主日學基礎反而成為神學學習的本錢。
* 神學生在學前期,往往仍未肯定將來事奉的崗位(我昔日也是一樣),教會在這方面應該從旁幫助。

教會的神學生多了,傳道人就更加需要警醒,做好榜樣。我相信一個喜樂滿足的傳道人,是吸引神學生將來加入傳統牧會工作的力量;而我們實在需要更多優秀的人材成為教會的傳道同工。

Sunday, October 1, 2000

約書亞團契 (周君善牧師)

在教會眾多的團契中,除了歷史最悠久的婦女團契外,約書亞一團算得上是人數最多的團契,而且年齡的差距也最大(從二十五歲至七十歲都有)。特別在這幾年間,神實在祝福團契的工作,不但人數上有顯著的增長(出席人數接近一百人),又看到弟兄姊妹在團契中得到造就,及引領多人歸主。
隨著人數的增長,及年齡的差距,團契職員愈來愈覺得有困難去設計週會去滿足不同人的需要。所以在兩年前便將團契按年齡及婚姻狀態而分為三大組別:路得組,主要是三十五歲以上的婦女,其中大部分是母親;夫婦組,主要是初婚的夫婦;及單身組,主要是二十五歲以上就業的弟兄姊妹。這兩年間,也發覺各組有不同的需要,若繼續將這三類弟兄姊妹放在同一個團契中,很難有效的去牧養他們,也會妨礙各組的發展。而且,也令到職員會非常吃力去兼顧各組別的需要,所以這兩年間,也沒有人願意出來成為職員(今年只有三位職員!)

所以在這兩年間,除了用小組的模式去牧養這人數眾多,及年齡差別大的約書亞一團外。因著牧養的需要,中文教牧同工也多次與弟兄姊妹研究分團的可能性。感謝神的恩典,經過一年多的籌備及努力,從今年十月開始,約書亞一團將由一個團契分成為三個團契。分別是路得團(婦女)、以琳團(初婚夫婦)、及約書亞一團(單身)。成立典禮已於九月廿九日舉行,各團也已成立了職員會。雖然教會的地方不足仍舊是一個問題,但我們願意用信心去經歷神的預備。請在禱告中記念這幾個團契的成長。有困難去設計週會去滿足不同人的需要。所以在兩年前便將團契按年齡及婚姻狀態而分為三大組別:路得組,主要是三十五歲以上

Sunday, September 17, 2000

新葡 (陳德修牧師)

主耶穌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約15:5)所以我們很多時稱新受洗的弟兄姊妹為新葡,象徵他們與其他會友有枝子相連的意義。今日中英文堂受洗的肢體共三十人,是近年來人數最多之一,這見證了教會有生命力,主將得救的人常常加給我們。這次洗禮也有多項特色;首先,英文部人數比中文部多,其中包括很多信徒的子女,從小跟父母到教會聽道,現在長大,自己做決定作基督徒。其次,國語堂人數比廣東堂多,印證我們開設國語崇拜是正確的決定,經過一年多努力之後,現在是收割的時候。第三,男女比例是十九比十一,一反通常女多於男的局面。

為了幫助弟兄姊妹認識這班新葡,我請他們都寫出信主見證,深信大家讀後必稱讚神在各人身上奇妙的工作。不過由於文章太多,所以將分兩期刊出。其中有長有短,內附的是第一部份:

中文堂洗禮名單

張翠蘭
李樹信
李鄧蓮
呂玲
陳立
劉李婉珊
陳寶堯
羅榮耀
羅黃碧玲
王濤
高學善
馮秀金
陳巧雲

Sunday, September 10, 2000

從不同角度看「步上光明路」 (鄺偉傑傳道)

感謝主,今年度的「步上光明路」初中生暑期日營再度完滿結束,為了更全面捕捉這事工,我將嘗試從不同角度作出描寫。
從營友的角度看,「步上光明路」是一個大家庭。在日營中,導師們像父母般在起居飲食上照顧營友,在教室中教學時,他們亦師亦友,給予教導及幫助,與家中父母不同之處,除了他們的年紀比較輕之外,他們懷著基督的愛,秉行基督服侍人的精神,凡事為營友身心靈的需要著想,把自身需要看為其次,更在一次早會中為營友洗腳,使這班來自非基督教家庭的初中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導師之外,另外尚有一群導師助理,他們祇不過是高中生,年齡介乎導師與團友之間,飾演著大哥哥大姐姐的角色,協助導師教導及照顧營友,由於年紀相近,更不時與營友玩作一團,讓日營倍添不少歡樂。營友們也視大家為兄弟姊妹,不分彼此,不分你我,凡事分工合作,互相幫助,偶有不快的爭拗,最後都能互相諒解,冰釋問題,這豈不與一個家庭沒有兩樣?在日營結束後到學校開課前的數星期,也經常有營友回到教會找導師,也有導師到教會讓營友找到,大家實在不捨得這六十多人的大家庭!


從導師的角度看,「步上光明路」是一個宣教工場,我們有導師來自外州,也有來自中英文堂不同團契的,他們由素不相識,到相識到同聲同氣,經過了一個寶貴的團隊建立過程,學會與人溝通,表達自己,經歷了海外文化與土生文化的不同,進而體會到由不同到認同所產生的那種互相補足的力量,藉著我們信仰中的「一主、一信、一洗」的凝聚力,結合不同文化及個別導師獨有的長處 ,使導師領會到團隊的力量往往超出個人的總和。宣教隊工的建立祇是宣教的開始,在個多星期訓練後,導師們要面對五個星期的日營著實不易,離開生活圈子,與同工並肩作戰,在身心靈疲乏時尚要用那一早已乾涸的創意去準備早會。面對不斷來臨的挑戰,導師們深深體會禱告的重要,人力量的盡頭才是神工作的開始,藉著那賜人力量的主,他們果然凡事都能作,也可面對任何景況(腓4:11-13)。「步上光明路」是導師們經驗神幫助的場所!

作為教牧同工代表的我,「步上光明路」是我一個敬拜神的場所,在那裏我歌頌讚美神的作為,與導師們一同事奉是我所享受的,同時看見導師被神使用去完成神的工,使我感覺到摩西看見在火中燃燒的荊棘時那份震撼,不知不覺己踏進聖地!導師努力不懈的禱告,再加上他們傳福音的熱誠,無論在小組討論、早會信息、日營後的野外露營,導師們都爭取每個傳福音的機會。最後,在四十三位營友裏,祇剩下六位不是基督徒。今年是教會第七年辦這事工,神每年都供應所需的,由導師到金錢;而我每年的參與,都不斷加深我對神的認識,同時更被神塑造,實在感謝神奇妙的作為,希望你明年也有機會分享神這份奇異的恩典。

Sunday, September 3, 2000

因為我們成了一台戲 (陳德修牧師)

以上的標題是保羅的話(林前4:9),原意要表達使徒們在眾目睽睽之下,執行福音的工作,但這句話也可應用於信徒的身上,提醒我們周圍有很多人在觀察我們的言說行為。最近,有位弟兄告訴我,說某人在參加一個教會信徒佔多數的婚宴後,對基督徒大為失望。首先,他覺得同桌的信徒對侍應的態度欠佳,接著,他覺得席間「玩新人」的遊戲幾近「黃色」。我不反對(有時自己也頗投入)「玩新人」,我也明白人心裏如果對基督徒有偏見,無論我們怎樣做,也很難討好;但如果我們無意之中,使人跌倒,就不得不加以留意了。但願這位未信者的評語,成為我們的提醒。「我們凡事都不叫人有妨礙,免得這職分被人毀謗,反倒在各樣的事上,表明自己是上帝的用人…」(林後6:3-4)

今天我們有一家四位信徒轉會加入我們的大家庭,以下是他們的見證:

我們在這教會崇拜已經一年半多了。初期我們是為了方便出唐人街及喜歡廣東話崇拜而來聽聽的。剛巧在這裡遇到朋友蔡先生夫婦。他們熱心招待,邀請我們參加教會一些活動,又把教會的福音書刊及影帶給我們。我太太因此參加了多個聖經學習班。這裡大家用廣東話溝通及學習;對我們從香港來的移民倍增親切。慢慢就覺得像處於一個屬靈的大家庭一樣,更有歸屬感。感謝讚美主,主帶領下,找到一個最適合我們崇拜主的地方了。

1990年初,我們一家四口從香港移民到波士頓,在Brookline居住下來。我們是受一對住在鄰近在MIT唸書的夫婦帶領下認識主的。他們是非常虔誠的基督徒,時時邀請我們到他們家裡聚會、查經,並帶領我們到他們的西人教會聚會。在神奇妙恩典、聖靈感動下,我們由一個拜傳統祖先的家庭,放下一切,全家受洗,信靠主耶穌基督,是何等蒙恩的事!

信主,除了白白領受神的恩典、得救外。我們日常一切生活都心裡平安、喜悅。無論工作、健康、兒女學業,我們見證了神給我們大大的賜福。女兒淑貞中二到美,在神保守下,經高中,順利考入Brandies大學,畢業後在Brown大學唸了一年研究生,現時在社會工作了。兒子家銘今秋在Tufts大學唸三年級了,他們學業遇有困難,都習慣禱告依靠主。

希望日後在教會裡得到兄弟姐妹的扶持、學習在基督裏長進,在神帶領下學習事奉,能帶領更多人信主,藉我賜恩福。


李健雄
方瑞娟
李淑貞
李家姳

Sunday, August 20, 2000

英國短宣之行 (周君善牧師)

感謝主在過去兩週在英國有傳福音的機會,我們一行四人在英國北部共探訪了五個城市。這次的短宣可以說是有非常豐富的成果,一共帶領了十個人信主,當中有四位餐館人仕、三位英國土生華人、二位兒童、及一位來自中國的大學生。其中有七位都是住在Scunthorope這個小鎮的。
事實上,Scunthorope的探訪和福音工作是今次短宣的重點工作之一。過去從沒有全面性的探訪,也沒有舉行過任何的聚會。短宣隊共花了兩天的時間把約三十間的外賣店及餐館都探過了,並且舉行了一次的福音聚會。邀請了Lincoln市四位做餐館的信徒作見証分享,短宣隊負責詩歌、見証及講道。聚會結束時,三位第一次參加聚會的朋友及兩位兒童都願意決志信主。真讓我們經歷到「莊稼已經熟了,可以收割了」的真實。五天之後,短宣隊再到Scunthorope,約見那些決志的朋友,與他們禱告,帶他們查經,鼓勵他們繼續在主裏的成長。這次的探訪,竟又意外地帶領到兩位的BBC(英國土生華人)決志信主。
當我們要離開時,彼此都依依不捨。在我們心裏都有一種沈重的負擔,因為在Scunthorope沒有崇拜聚會、沒有查經班、沒有傳道人,他們是唯一信主的華人。在我們的禱告中,希望他們能彼此的鼓勵,成為在靈裏成長的夥伴。

Sunday, August 13, 2000

有關兒童奉獻禮的問題* (陳卓明牧師)

甚麼是兒童奉獻禮?
兒童奉獻禮是主日崇拜內舉行的一個典禮,讓信主的父母可以公開地表示他們「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兒女的心志(參考弗所書6:4)。箴言22:6 告訴父母要「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也不偏離。」在兒童奉獻禮中,父母們將公開表明他們這個意願,而會眾則從旁見證及支持眾父母實行這個責任。此外,奉獻禮也可讓父母向主承認兒女是祂所賜下的禮物和所託管的產業。雖然聖經沒有像吩咐我們謹守洗禮和聖餐那樣的叫我們行兒童奉獻禮,但聖經中卻有很多奉獻禮的例子,如哈拿(撒上1:24-28)和約瑟(路2:22-24)的例子。

兒童奉獻禮不是甚麼?
兒童奉獻禮不是洗禮。當兒童們長大後,他們要自己決定相信主耶穌,然後才接受洗禮;接受兒童奉獻禮不等於獲得永生。

*譯自教會文件 “Questions and Answers about Child Dedication”。

Sunday, August 6, 2000

教會會友制度的意義 (陳德修牧師)

聖經沒有記載使徒時代的教會設有會友制度,這制度大概是日後教會人數增長後在組織上的一項發展。羅馬帝國逼害基督徒的時候,會友制度對防止不良份子的滲透有積極的作用;在逼害期過去後的農業時代,會藉扮演了身份証明的角色,用以見証某人的原居地、出生日期、洗禮日期等。到了現代,很多教會的領袖都是由選舉產生,會友身份便成為了選舉和被選資格的準則。
這樣看來,會藉是否純屬組織上的制度呢?如果我們深入參考一下聖經,便會發覺並非盡然。我相信地區教會的會眾之間,因著生命的關係,有一個屬靈的契約,彼此支持,彼此督促,一起事奉和成長。會藉就是這個約的代表,表示某位信徒,願意加入這間教會,與現有的會友立約,一同學習在基督裏長進。當然,除了這個神學性的意義外,會友制度也可以幫助弟兄姊妹對教會更有歸屬感,更投入事奉。所以,轉會不單是形成而已,也代表屬靈關係的深化。今天有兩位弟兄姊妹轉入本會,與我們訂立屬靈的約,故此我請他們寫出以下簡單的見証,好使大家對他們有更深的認識。

方欣浩
知道要為今次的轉會寫一篇見證,考慮了好些時間。究竟應該是怎樣的內容呢?畢竟來了華人佈道會已經一年時間,突然間要再一次介紹自己,應該趁這機會寫些什麼呢?
簡單起見,就好像小學生作文一樣,用順序法來寫吧!我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直到十七歲的時候才到美國唸書。我並不是在教會中長大的,但由於中小學都在天主教學校就讀,所以自幼便有接觸聖經。可能是讀書過份投入吧,在成為基督徒之前,我已不知不覺地將基督臨到我們當中為我們受死的事當為事實看待。雖然一直也有興趣參加教會,但覺得每到星期日早上便把家人撇下在家裡總是怪怪的,所以對教會未有穩定的參與。
後來離開香港到美國唸書,我就讀的是密西根大學。在起行前的一星期,竟收到當地教會寄來的一些單張。好奇的我,心想這是認識教會的機會,所以便將一直用作教科書的那本聖經也一拼放在行李箱中。
可能是神的安排,到了密西根後,與我在宿舍中住同一層的同學當中居然有三分一是基督徒。他們看見我書架上的聖經,又知道我是慕道者,談福音當然就加倍落力吧!我漸漸學會了禱告,開始體驗到神在我們身上的供應。神亦可能知道我喜歡音樂,所以祂籍著教會中的敬拜令我體驗到祂的同在。到了密西根後兩個月,我終於明白要真正活在主的當中,必須放下罪污來跟從祂,所以便決志信主。
不經不覺,我成為基督徒已有七年時間。這段時間中,我經歷了不少轉變,靈命有起有落,但很慶幸神仍然與我同在。今次到了波士頓,重新適應學生生活,也有賴祂的帶領。
成為基督徒後﹐我的事奉多在音樂方面,通過以前在密西根參與敬拜小組的一段日子,我竟然成為了一個不折不扣的BAND(樂隊)仔,所以在華人佈道會我也會繼續在敬拜方面努力。另外,前兩年在香港工作時,神亦為我準備了一些不同的事奉崗位,包括做少年團契的導師和公司團契的職員等。神還在華人佈道會為我準備了些什麼我仍不知道,但希望未來在波士頓的幾年間和弟兄姊妹會有好的相交,和一同為神作工的機會。

伍吳敏兒
我是伍吳敏兒,十七年前,神奇妙的救恩臨到我身上,我在中國受洗歸主,後移民美國,在華人佈道會敬拜神有十六年之久,以前曾有姊妹提議我轉會,當時我理解不深,以為同是一個神,轉不轉會也是一樣,後來我有機會返中國,同母會牧師傾談,牧師勸告我應轉會,這樣會對現在的教會更有歸屬感,這是非常好的事。
一年前,林庭光弟兄夫婦邀請我和我先生參加約書亞夫婦團契,加入團契後,開始學習事奉神,開始認識更多的弟兄姊妹,學習互相關心,當未參加團契之前,每個禮拜來到教會聚集與聽道,如蜻蜓點水般,散會就走,來了教會十多年,認識的弟兄姊妹也是十多人,現在不但認識更多弟兄姊妹,也對教會有更深的認識,同時也開始學習事奉的功課,對教會也有了家的感覺,是越事奉,越開心,感謝神賜給我這麼好的福氣,成為神家裡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