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一個母親在交通意外中失去了兒子,在接受記者訪問時,道出了幾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話;她說:「從來只應兒女安葬父母,由父母安葬兒女是不合理的。」她的話雖然經不起詳細分析(因為在不久之前、醫療科技未發達的時代,兒童夭折、父母葬兒女的事是十分普遍的),但卻很準確地描寫了為人父母的心情;所以我在日前到加護病房探訪一位六個月大病危的嬰孩,然後又要主持她的喪禮時,心裏十分難過。天下父母情同此心,不覺流下幾滴眼淚。
但在兩日之前,又給我看到一則叫人傷痛的新聞;一個住在馬利蘭州十二歲的孩子,因為蛀牙及延遲就醫,弄致牙根滋生細菌,病源由口腔傳至腦部,雖經兩次開腦手術仍然未能清除毒素,最後在六個星期後去世。新聞附上一張該男孩的照片,頭上清楚有動過腦科手術的疤痕,但和普通孩子一樣,皮膚光滑、明眸亮齒,一派天真,如今竟然已作古人,真使人難以置信。新聞報導,他最後對母親說的話是「今晚臨睡前記得禱告。」原來這小孩家境貧困,母親收入低微,家中還有一個十歲的小弟,所以當他投訴牙痛時,母親無法即時照顧,只有吃藥片止痛;就算其母親知道牙疾不能輕視,她的注意力也先集中在小弟身上,因為小弟共有六個蛀牙,而且發痛已久,仍未得到醫治;不用說,這個家庭既無私人醫療保險,也無公共援助卡。
事件發生後,媒體議論紛紛,有人質問為何這家庭沒有公共醫療援助,有人說就算有援助,牙科照顧仍是醫援計劃中極弱的一環:繁複的申報手續和偏低的付款數目,令很多牙醫拒絕接受醫援卡(例如馬利蘭州內的5000位牙醫只有900人願意接受)。論者認為,一個80元的補牙手術,演變成為25萬元的開腦手術,最後還失去一條可愛的生命,凸顯出醫療福利制度有好好檢討的必要。不過這件事背後一個更基本的問題,是貧富懸殊的現象。
經濟學上有一項量度國民收入平均分配狀況的指標,名叫基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由意大利統計學家基尼在1910年代提倡,日後被用來測量世界各國的貧富懸殊情況,其數值由0至1,0代表國民收入絕對平均,1代表收入絕對不平均;可想而知,實際數字,當在兩者之間。學者告訴我們,小於0.2的數值表示財富分佈相當平均;0.2至0.3表示情況比較平均;0.3至0.4表示情況尚算合理;0.4至0.5表示情況比較不平均,而0.4的數值是所謂警戒線,需要加以留意;0.6以上的數值則顯示貧富相當懸殊,社會基構並不穩定,發生動亂的機會頗大。
一般來說,歐洲工業國家以高稅率及免費福利等政策強迫財富平均分佈,其基尼系數因而偏低(例如瑞典是0.25,法國是0.33),而共產主義國家或脫離共產主義不久的國家系數也不致太高(例如阿爾巴尼亞是0.28,阿賽拜疆只有0.19)。另一方面,南美洲及非洲一些國家由於赤窮人民太多,或者財富操縱於少數人手中,其基尼系數便偏高(例如波里維亞是0.60,中非共和國是0.61)。
我們可能以為美國的基尼系數必定排列在西歐發達國家之間,但事實上,它的數值高達0.46,基本上與很多社會制度落後的國家為伍,逼使我們要深入反省。學者相信以下是一些引致美國系數偏高的原因:
1. 美國是個移民國家,很多移民收入較低。
2. 大機構的管理階層收入過高,動輒以百萬元計,造成薪金兩極化。
3. 稅率在工業國家中比較低,政府比較不積極(或者至少是不能太自由地積極)扮演平衡財富分配的角色。
總而言之,美國仍存在貧窮的問題(我在二十多年前首次到美國觀光時看到眾多的露宿者和住在大城市中百年舊樓、情況可憐的人時,曾經十分驚訝,沒想到這等情況會在如此強國中出現,但現在連我也漸漸變成見怪不怪),像以上提到12歲孩子的悲劇,保証仍會發生;還好美國仍有不少慈善團體、私人救援機構和較強的教會組織,擔當了部份平衡財富的角色,否則社會問題肯定會更多。 但我們所關心的中國,在這方面又怎麼樣呢?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