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27, 2003

萬國禱告的殿 (周君善牧師)

昔日當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聖殿時,看到一個本來應該安靜、專心敬拜神的地方,擠滿了作買賣的人、及兌換銀錢的人。耶穌做了一個很具爭議的行動,將那些作買賣之人的桌子和凳子都推反了,要把他們趕出聖殿。然後說:『我的殿必稱為萬國禱告的殿。』

大部分的信徒都同意耶穌對聖殿的要求:成為一個禱告的地方。可是,在教會眾多的聚會中,又有多少信徒把禱告放在重要的位置呢?如果統計我們教會祈禱會出席的人數,是有點令人擔心的。每一個主日早上九時的祈禱會,平均有7人出席,當中超過半數是教牧同工。三堂祈禱會過去平均只有4人出席。國語堂祈禱會是最值得我們效法的,每星期平均有10多人參加。牛頓堂在今年三月開始有祈禱會,平均有8人出席。不過,每月各區在不同地點舉行的分區祈禱會加起來也應超過50人。而且各團契都有各自的分區祈禱小組,加起來也不少於100人。關顧部組織的禱告網在名單上也有過百人參與。這樣看來,小組祈禱的吸引力比教會整體的祈禱會更具吸引。

馬丁路德宣告說:「我有那麼多的事務,以致我每天若不花三小時去禱告,便應付不了。」許多的屬靈偉人,如約翰衛斯理、克理威廉等,都是禱告的勇士。甚至上一代的傳道人大多數都給我們留下常常禱告的榜樣。可是,在今天講求即時效率的時代,我們看重的是有實際的效益。所以,「貴精不貴多」已愈來愈少人響應。在教會中也不知不覺地偏重於數量過於質量。「禱告」有時只成為弟兄姊妹推卻教會工作的藉口,而沒有成為信徒生活的習慣。

如何建立禱告的習慣呢?以下有幾個建議:
一) 每天起床時第一件事向神禱告。不一定要起床或梳洗,將我們的思想模式改變一下,讓神帶領我們開始新的一天。
二) 學習寫下你的禱告。寫在你的日記簿或靈修日記上,在寫的過程中已是一個禱告的時刻。而且還可以重看自己與神同行的過程。
三) 用聖經禱告。聖經中有很多好的禱文可成為我們自已的禱告,如大衛的認罪詩、讚美詩、或向神的祈求;我們常用的主禱文都是從聖經出來的。
四)用聖詩禱告。有一些聖詩的歌詞本身是一個很好的禱文,如<你真偉大>是一篇讚美的禱文;<奉獻>是一個祈求的禱告等;可以一面唱一面禱告。
五)參加祈禱會。如果我們願意、又可以撥出時間參加兩小時的教會會議,那麼教會30分鐘或一小時的祈禱會是否沒有時間參加呢?若果不能每一次出席,也可以每月一次。教會有許多的事工需要有固定的禱告會在背後支持。

為甚麼禱告這樣難?因為當一個人在禱告時,他就要在神面前謙卑,承認神的主權、及神的能力。當我們願意藉著禱告表示對神的倚賴和信靠時,我們才能成為一間健康的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