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30, 2003

儆醒生活 (林潔雲傳道)

前線上,美、伊戰火如日中天,後方的美國國土也因防禦恐怖份子的突襲,而採取防衛性的武裝戒備。作為信徒,我們又應如何儆醒生活?彼得前書四章七至十一節教導我們要在四方面儆醒:(一)禱告生活的儆醒;(二)愛心方面的儆醒;(三)以互相款待取代發怨言的儆醒;(四)各按恩賜彼此服侍的儆醒。
(一)禱告生活的儆醒:在這時代,即使非信徒也禱告,假使內心沒有寧靜,外面情況一有變化,自然被動地隨機漫應,甚或缺乏責任感,不分輕重,無法採取明智措施,心意紊亂。恐怖主義、戰爭的平息並不是教會所能解決的問題,但神是歷史主宰,藉有規律的禱告讓我們得以經歷神的同在,貼近神的心意和真理,讓神掌管生活;另一方面,痛苦的經歷永遠屬於當事人自己,旁人無法真正領會,只有聖靈能夠,並給予最有效的安慰,故藉代禱,讓神親自安慰和釋放,求神復興個人及教會的禱告事工。

(二)愛心方面的儆醒:切實的相愛是不輕易因挫折而失落的愛;不留意別人對我們的虧欠;不論對方有沒有改變,情況有沒有好轉,也不宣揚他人的錯失,引致更多的紛爭和壞事。當人失信,神仍是可信的,把目光轉移到比困難、衝突更大的神身上,因愛能遮掩許多的罪。正如約瑟用愛來包容家人,為一部家庭恩怨史劃上了句號,讓我們珍惜家人、主內弟兄姊妹,多鼓勵和輔助,未了結的怨恨更要儆醒,作一和解,未信主的家人,快把福音傳給他們。

(三)以互相款待取代發怨言:這是實際的相愛指南,也是對早期教會的挑戰。由於信徒的款待,使宣教士能周遊四方宣揚福音,如彼得在硝皮匠西門家(徒10:6),保羅住在拿孫的家中(徒21:16),耶穌也稱讚此行動(太25:35,38-40),保羅對施與者表示他們必蒙神的供應與回饋(林後9:6-8),聖經甚至提到他們藉此而接待了天使(希13:2),但在接待中除了經濟負擔外,習慣、思想上不同,可能會引起誤會與摩擦,難免會彼此發怨言。曾有新聞報導,紐西蘭旅遊巴士燒燬的事件,所有遊客死裡逃生,但所有旅客竟沒有一位感恩,反倒諸多埋怨,不知此心態在教會、家庭中是否也有。

(四)各按恩賜彼此服侍的儆醒:人所擁有的皆神之恩賜,並受托管理,故每事皆須向神負責、交代,以神之利益為依歸,而要求於管家乃是忠心。在社會、教會、家庭,神均要我們各按各職,彼此相助,互為補足,以成就祂救贖計劃,正如九一一後,紐約的拯救、重建工作,由於各方代表、市民的參與,使充滿物質、經濟的紐約,轉化為一個充滿人性、和諧的城市。
「你們要謹慎,儆醒祈禱,因為你們不曉得那日期幾時來到。」(可13:33)求主光照,幫助我們以積極的心來回應神的呼召,醒覺並對受苦的時代予以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