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1, 2003

事與願違 (陳德修牧師)

多倫多近幾天再次出現非典型肺炎個案,世界衛生組織按例將之列為「受影響地區」,美國傳染疾病控制局也按例將之列入「旅遊警覺」城市;但該局清楚說明這不代表建議人限制出入多倫多,只是提醒旅遊人士要較為小心,特別注意公眾衛生及個人病徵。多倫多月來經濟大受非典影響,好不容易熬過最困難時期,達到二十天無新個案記錄,市政府認為近乎恥辱的疫埠名稱得以解除,但隨著一個漏網沒有受到隔離的病人,將病毒再度傳播,現時懷疑染病個案,冒升至數十,使加拿大政府上至國會,下至市民,都大失所望。其實多倫多與我們憂戚相關,除了我們很多親友居住彼城外,波士頓與多市的華人教會經常都有交流,就是過去的週末,原本多倫多的四位弟兄要來主領兩個音樂佈道會、一個專為弟兄而設的晚會、並要在今天宣講主日信息,但在衡量各項因素後,長老團決定將有關聚會暫時取消(希望可以找到時間改在日後舉行),而這個決定也得到對方幾位弟兄的諒解同意。

取消聚會之舉並不容易,尤其是弟兄晚會,已經籌備多月,期待日久;社區英文班的負責人也很興奮可以為學生預備一個音樂佈道會,可惜事與願違,頓成泡影,失去精彩節目外,還得趕忙安排人負責主日講道。人生充滿失望的事,使人不覺愉快,信徒在世界中,也不例外,當事與願違時,難免頹喪,尤其是對神有撥亂歸正的期望時,更對世事產生疑問。其實要找失望的例子,不用在日常生活中尋,聖經的記載比比皆是。夏娃生下兩個兒子,本來期望他們相親相愛,豈知哥哥卻將弟弟殺死;摩西幫助本族人將埃及人擊倒,以為會得到欣賞,卻反而遭受排斥;大衛忠心服侍掃羅,卻被掃羅追殺。同樣的例子,在聖經中數以千計;一般人對付失望的方法,是清心寡慾,也減低期望,避免所謂期望越大,失望越大。這些人生智慧,對基督徒也合用,但歸納聖經在事與願違時的教訓,是神「另有安排」。

過去數年,我們都使用《不再一樣》這本書作教會的門訓課程;書中一個重覆出現的主題,是神在我們身處的環境中不斷工作,因此我們人生重要的問題不是「神在我身上有甚麼計劃?」,而是「神在我的環境中在做甚麼?好叫我配合祂的計劃。」換句話說,我們關心的不單是個人得失和前途方向,更是神正在進行的工作和方向;這也是林肯所說「與其盼望神在我的一方,不如追求我在神的一方」的意思。

參加「四十日人生使命」運動的弟兄姊妹,在閱讀《標竿人生》這本書時,發覺作者華理克牧師強調人生的目的,是找到神在我們生命中的計劃,這似乎違反了《不再一樣》所列出的原則,但當我們詳細看下去時,便會發現華理克所說及的計劃,並非「我當做那一項工作、我當住在那一區等細則問題,而是神希望我們明白人生的計劃應朝向認識神、敬拜祂、加入神的家、事奉、佈道等原則問題。其實兩本書都同意神在個人生命中有獨特的帶領和感動,但二者均指導人應先著眼看神整體的工作,然後調整自己的生命去配合主,然後就能經歷到神在自己身上的計劃,換言之是要在神大計劃的基礎上看我們的小計劃,這就是我們處理事與願違時的秘訣。
用慣了「屬靈四定律」小冊子做個人佈道工作的弟兄姊妹都記得,第一個屬靈定律是「神愛你,並且為你的生命有一奇妙的計劃。」這對生活混亂,找不到人生方向的人是一個很重要的宣告。但願讀完《不再一樣》和《標竿人生》兩本書的弟兄姊妹,能夠明白這句話更深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