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說到肺炎病毒流行東亞之後,香港方面又傳出較壞消息,幾天之內,分別有九人、四人、五人因這病毒喪生,內中壯年者竟佔多數。原本盼望疫症很快趨於寂靜的香港人,現在轉而擔心此症方興未艾。一位在香港作宣教士的弟兄日前打電話給我分享近況,亦難免以這方面為主題。他告訴我,香港政府先前預計今年能有微量經濟增長,但現在已不再作此希望;市民方面,憂慮變成壓力,壓力需要宣洩,以致責罵政府成為時尚,社論批評、揭發疏忽,無日無之。在社會上做過事的人都知道,工作程序經常能絕對依章辦事的不多,有時也並不實際;當工作順利完成時,眾皆歡喜;但工作一旦出錯,要找漏洞,必定可以找到;作為當事主管,在這情況下難辭其咎,辭職與否,視乎事情的嚴重程度,也往往視乎其去留的意願程度。這位宣教士說,香港官員留任的意願很強,但危機既不受控制,唯有循公關方法,為民心打打氣,希望人民增加信心本錢,共渡難關。這位宣教士繼續分析說,可惜有關官員非無口才,只是缺乏「內心的力量」(inner resources),習慣官樣文章,不習慣愛心話語,以致為民打氣時語言空洞無力,成為笑柄。
今天是復活節,主聖穌的復活成為我們內心的力量,不但可以幫助自己面對困難,渡過逆境,也可以幫助別人處理危機,重拾信心;當我們真正體會復活所帶來的喜樂和盼望時,言語便不會空洞無力,反而讓我們看到「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十字架是我們信仰的一個重點,但如果大家深入考察,便會知道十字架原本是一個可怕、刑罰、羞辱的象徵,是羅馬人發展出來威嚇民心、叫人喪膽的工具,但在神的手中,卻成了祥和、賜福、榮耀的記號;這正說明了我們信仰的精神,能化咒詛為祝福,前面講到戰爭與肺炎病毒,都是「怎能叫人不擔心」的事,但願我們透過十字架看這些事時,便看出一幅與世人觀感不同的圖畫。
最後,讓我們談談失業的問題。對很多人來說,這課題更為切身,直接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自高科技經濟泡沫爆破之後,麻州失業人數冒升,其中許多都是與電腦或科技有關的人材;由於這些行業是華人知識份子大量投入的專業,所以對華人教會的影響相當大。有些接近退休年齡的弟兄姊妹,索性因此提早退休,事後發覺除收入降低一點之外,也有意想不到的好處,可以做以前沒時間做的事、發展從前未能如願的興趣、又參與更多的教會事奉。不過對青、壯年的人來說,失業使人十分頹喪,他們並非不願意工作,只是沒有機會,除心情受困外,經濟也受影響。有見及此,羅威爾華人聖經教會率先成立「過渡中心」(transition center),在教會物業內騰出空間,安設通訊設備,方便會友上網找工作、書寫個人履歷及磨勵應徵面談技巧,此外,又舉辦互助小組,在靈性及心理上互相支持。最近,隨著失業人數增多,Lexingon華人聖經教會也成立近似的中心,有位長老更提早退休,專責做協調工作,據他估計,其教會內失業人數約近五十,其中一半曾使用該中心。雖然我們的會眾不像以上兩間郊區教會的會眾多以高科技工作為生,但失業人數也應在二、三十之間,是否也應設立互助中心,仍有待觀察討論,但有一點肯定的,是教會弟兄姊妹間必須有互助精神,「團契」這個名詞,原文含有資源共享的意思,因此在必要時,我們應該實行經濟互助,以達到真正團契的精神,所以請有工作做的肢體,預備一些錢做互助的行動;而現時失業的肢體,不要獨力面對困難,而是坦誠分享需要,以致教會一家人能共渡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