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接二連三的校園槍擊事件,使人震驚和擔心。開槍的主角,一個是十五歲的男孩,就讀九年級,結果殺死同學兩人,傷了十多人;一個是十四歲的女孩,就讀八年級,結果打傷了同學的肩頭。一時間中學校園風聲鶴淚,三日內多達十二個州的學校均有學生傳出要開槍傷人的恐嚇,連麻州也不例外(結果該學生的家被警方搜查,自己則被停課及控告),難怪有些家長接受電視台訪問時說:「從前以為校園就是樂園,兒女上課後大可安枕無憂,但現在竟恐怕他們不能活著回來。」如果我們還記得年多之前,一個七歲的孩子帶槍上學,失火打死六歲的同學,這樣的擔心,便不為過甚。
政府怎樣回應這些事件呢?前任總統克林頓和他所代表的民主黨強調立法管制槍枝,現任總統布希和他所代表的共和黨傳統上對管制槍枝並不熱心,強調的是要加強家庭教育,改變暴戾文化。美國在先進國家中對槍枝管制最為寬鬆,幾乎人人都可以合法擁有槍械,限制很少。這可能源於國家發展的歷史因素,當初期東岸十三州不斷向西向南殖民開墾時,人們所面對的是土匪、敵人和猛獸,所以家家都擁槍自保(我們從「牛仔電影」中看到百多年前西部市鎮男人均腰間配槍,好像標準服式的一部份,正是這種「牛仔文化」的說明)。今日,時代已經改變,大多數人口聚居在城市內,擁槍已非必要,但很多人仍不肯放棄這項權利,以致管制槍枝的法例寸步難行。槍枝能使弱者變強,一槍在手,立刻力量倍增,一反力大就得勝的天然定律,難怪大有吸引力,不過如果我們將它對現代社會的利弊作一比較,便知道弊多於利;政府要執法,擁有槍枝情有可原,但對一般人民,加強管制,實在必要。
不過現政府提醒人民要注意改造文化的論點,也有理由。青少年聯群結黨,取笑弱者;弱者以槍還擊,作為報復,都可以說是文化和教育的問題。現代社會家庭觀念薄弱,品德教育低落,教會在這方面,有福音大能的資源,也有不可推辭的責任;教會猶如一座燈塔,當環境越暗淡時,它的光就更顯得明亮,所以我們要懇切求主,以福音為基礎,以教導為媒介,改變人的思想,尤其是當小孩子仍可塑造的時候,灌輸他們敬畏神的態度,引導他們走正確的道路,不欺壓弱者,不懷槍傷人,鑑於青少年犯案的數字居高不下,基督教教育的工作就更形重要。魯迅寫《狂人日記》是要抗議當時的「吃人文化」,他在結論時說唯有孩子們仍未學會「吃人」,所以全書的最後一句是「救救孩子」,這也是我們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