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26, 2000

為甚麼感恩節變成了「火雞節」? (陳德修牧師)

感恩節起源自美國,背景很有意義,原本是一班追求自由及美好生活的歐洲移民,在克服千辛萬苦、開墾耕種、有所收成後向天父獻上感恩。感恩節提醒人不要自高,以為可靠己力建立一切;也提醒人要知足,常存感謝的心,欣賞簡樸的生活。可惜近年很多美國人(包括新移民)忘記了這些深遠的意義,最後連感恩節這個仍可能引起一點感謝思想的名稱也棄而不用,乾脆叫它為火雞節。

感恩節變成了火雞節,反影了多個現象。首先,現代人不習慣感恩這個嚴肅的題目,單單提到名字就已經覺得不自然。「吃火雞」卻令人很舒服,總而言之,著眼物質比著重意義容易得多。其次,感恩要求人謙卑,甚至使人自覺渺小或不配,火雞則是自己努力賺來的,人有我有,在某程度還可以表現自己的成功。第三,感恩要有對象,不相信天父的人很多時不知向誰感恩,所以索性吃火雞就好了。

同樣的理由,復活節變成復活蛋節、白兔節;聖誕節變成聖誕老人節。從社會學的角度看,這可以說是世俗化的過程。要將信仰要求人思想有關人生嚴肅的問題變為歡喜快樂笑嘻嘻的問題;一般人趨向如此,但教會的弟兄姊妹卻不應如此。我們的信息雖然未必受歡迎,但我們的使命卻是要時常將生命的問題宣示在眾人面前,讓人在永恆與短暫中間作一個選擇,因而有機會得著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