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沒有記載使徒時代的教會設有會友制度,這制度大概是日後教會人數增長後在組織上的一項發展。羅馬帝國逼害基督徒的時候,會友制度對防止不良份子的滲透有積極的作用;在逼害期過去後的農業時代,會藉扮演了身份証明的角色,用以見証某人的原居地、出生日期、洗禮日期等。到了現代,很多教會的領袖都是由選舉產生,會友身份便成為了選舉和被選資格的準則。
這樣看來,會藉是否純屬組織上的制度呢?如果我們深入參考一下聖經,便會發覺並非盡然。我相信地區教會的會眾之間,因著生命的關係,有一個屬靈的契約,彼此支持,彼此督促,一起事奉和成長。會藉就是這個約的代表,表示某位信徒,願意加入這間教會,與現有的會友立約,一同學習在基督裏長進。當然,除了這個神學性的意義外,會友制度也可以幫助弟兄姊妹對教會更有歸屬感,更投入事奉。所以,轉會不單是形成而已,也代表屬靈關係的深化。今天有兩位弟兄姊妹轉入本會,與我們訂立屬靈的約,故此我請他們寫出以下簡單的見証,好使大家對他們有更深的認識。
方欣浩
知道要為今次的轉會寫一篇見證,考慮了好些時間。究竟應該是怎樣的內容呢?畢竟來了華人佈道會已經一年時間,突然間要再一次介紹自己,應該趁這機會寫些什麼呢?
簡單起見,就好像小學生作文一樣,用順序法來寫吧!我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直到十七歲的時候才到美國唸書。我並不是在教會中長大的,但由於中小學都在天主教學校就讀,所以自幼便有接觸聖經。可能是讀書過份投入吧,在成為基督徒之前,我已不知不覺地將基督臨到我們當中為我們受死的事當為事實看待。雖然一直也有興趣參加教會,但覺得每到星期日早上便把家人撇下在家裡總是怪怪的,所以對教會未有穩定的參與。
後來離開香港到美國唸書,我就讀的是密西根大學。在起行前的一星期,竟收到當地教會寄來的一些單張。好奇的我,心想這是認識教會的機會,所以便將一直用作教科書的那本聖經也一拼放在行李箱中。
可能是神的安排,到了密西根後,與我在宿舍中住同一層的同學當中居然有三分一是基督徒。他們看見我書架上的聖經,又知道我是慕道者,談福音當然就加倍落力吧!我漸漸學會了禱告,開始體驗到神在我們身上的供應。神亦可能知道我喜歡音樂,所以祂籍著教會中的敬拜令我體驗到祂的同在。到了密西根後兩個月,我終於明白要真正活在主的當中,必須放下罪污來跟從祂,所以便決志信主。
不經不覺,我成為基督徒已有七年時間。這段時間中,我經歷了不少轉變,靈命有起有落,但很慶幸神仍然與我同在。今次到了波士頓,重新適應學生生活,也有賴祂的帶領。
成為基督徒後﹐我的事奉多在音樂方面,通過以前在密西根參與敬拜小組的一段日子,我竟然成為了一個不折不扣的BAND(樂隊)仔,所以在華人佈道會我也會繼續在敬拜方面努力。另外,前兩年在香港工作時,神亦為我準備了一些不同的事奉崗位,包括做少年團契的導師和公司團契的職員等。神還在華人佈道會為我準備了些什麼我仍不知道,但希望未來在波士頓的幾年間和弟兄姊妹會有好的相交,和一同為神作工的機會。
伍吳敏兒
我是伍吳敏兒,十七年前,神奇妙的救恩臨到我身上,我在中國受洗歸主,後移民美國,在華人佈道會敬拜神有十六年之久,以前曾有姊妹提議我轉會,當時我理解不深,以為同是一個神,轉不轉會也是一樣,後來我有機會返中國,同母會牧師傾談,牧師勸告我應轉會,這樣會對現在的教會更有歸屬感,這是非常好的事。
一年前,林庭光弟兄夫婦邀請我和我先生參加約書亞夫婦團契,加入團契後,開始學習事奉神,開始認識更多的弟兄姊妹,學習互相關心,當未參加團契之前,每個禮拜來到教會聚集與聽道,如蜻蜓點水般,散會就走,來了教會十多年,認識的弟兄姊妹也是十多人,現在不但認識更多弟兄姊妹,也對教會有更深的認識,同時也開始學習事奉的功課,對教會也有了家的感覺,是越事奉,越開心,感謝神賜給我這麼好的福氣,成為神家裡的一份子。